一些私心和追求,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朱允煐也从来都不会反对这些。
要是一个个的都无欲无求,那皇帝有些时候也会着急,那就意味着给他办事的人就少了,那显然也就是皇帝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了。
能够入宫觐见的人到底是少数,基本上都是参与编纂大典的核心人物。这对于他们来说,也确确实实就是非常大的体面了,必须要重视这件事情。
朱橚领着十来个人入宫,有人穿着官服,有人没有穿官服。这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一次编纂大典的人不只是来自朝堂,还有很多的民间的力量,朝廷也就是组织协调,予以了最大的支持力度。
“臣朱橚,叩见皇帝陛下。”
“臣、解缙、戴思恭(蒋用文)等,叩见皇帝陛下。”
“白衣陈济等,叩见皇帝陛下。”
坐在龙椅上的朱允煐满面春风,和善说道,“诸位爱卿都平身吧。王承恩,给诸位爱卿赐座、看茶。”
说完这些,朱允煐起身说道,“皇叔,这些就是你说的鸿儒、巨匠?快些给朕好好说说,朕要看看朝廷的栋梁之材!”
不少人有些激动,不只是要感谢周王殿下的举荐、赏识。也是因为得到了皇帝陛下的夸赞,这都是他们足以刻在墓志铭上的荣耀之事,这也是光耀门楣的事情。
这些也确实都不是什么小事情,这些编纂们一个个的都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对于这些人来说,这说不定就是他们仕途腾飞的契机,或者是鲤鱼跃龙门的起点。
而对于朱允煐来说,别看他骨子里对于儒家没有多少亲近,也没少打压一些儒家子弟。但是作为皇帝也不能只是一味的凭借着自己的喜好做一些事情,还是需要注意拉拢一些人的,尤其是一些士大夫群体。
说到底就是朱允煐是统治者,而士大夫也可以说是统治集团的一些基础,还是需要一些拉拢和维护的。
封建帝王,朱允煐就是一个封建帝王,他也从来都没有想过将大明改造成天下大同的局面。他知道那样不现实,那不会是盛世,只会带来乱世。
朱橚也是有些面子上有光,虽然他是周王,很多人也都知道他是宗人令。但是大明朝的宗室越来越多,一个亲王也有可能就是有名无实、有名无权,不一定就有多少体面。
更何况此前编纂了《救荒本草》,朱橚对于植物和文学还算有着一定的热情,他还是很希望在士林、文坛能够有着更高的地位,而现在看起来就有机会了。
毕竟他是名义上负责总编《孝康大典》,哪怕论起真才实学等等,他可能不如很多人。但是能够组织好、管理好这些鸿儒等等,那就是朱橚的能力和地位了,这些可都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
朱橚也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就说道,“陛下,此人就是解缙。洪武二十年江西解元、洪武二十一年进士,礼部会试、殿试为三甲第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