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〇九章疯狂的读书人

作者:燃梦星空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虽然都是成书于清代,但与明晚期是比较相像的。清科举基本沿袭明制,而且因社会总体安定,社会上走科举道路的读书人数量很多,科举录取比例也很低。

“什么!范进是谁?”

面对李平的脱口而出,周文却疑惑了。他不可能读过连作者都还没出生的《儒林外史》,更不可能知道谁是范进。

“没什么,想起了一个原来听说过的生员,和你描述的状态差不多。你继续讲。”李平急忙掩饰道。

周文怪怪的看了看李平两眼,估计是习惯了,也没纠结,而是继续说道:“由于走科考这条路实在太过于艰难,再加上科考花费较大需得家中有足够余财供养才行,很多家境艰难的生员不得不早早弃巾,甚至很多家境殷实的也不愿再坚持下去。大量弃巾也就成了一件很普遍的事。”

“那不读书干什么?”李平好奇道。

作为后世人,李平对古代的读书人是有刻板印象的,也很难相像读书人不读书还能干什么,难道要务农和吃家里老本吗?

“经商,很多人都选择了经商。”周文的回答很平淡,也很见怪不怪。

“经商?”但李平却被惊讶到了。

古代读书人不是最看不起商贾之术吗?

但周文在这个问题上还真没撒谎。

明中晚期大量生员弃巾是非常独有的社会现象,同样读书人大量改当商人也是其特有现象。

明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其实是远远高于以往朝代的,至少没有规定商人之子不准出仕或者参加科举,明朝中后期的张四维、王崇古两位有名的阁老就一个出身于盐商世家,一个出身于大富商家庭。

《四库全书·念安文集》也记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正德人周宪,因母亲要养活四人,他与兄长同科考,花费较大,母亲一人无力承担,所以周宪就放弃科举去经商了。

当然,这也是明代商人集团对朝政影响巨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收税艰难。

不过,周文并没有理解李平的惊讶,他还以为是李平对这个“众所周知”和没有触及实质的答案不满意。

于是讪讪的接着说:“当然值此国朝多难之际,他们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这不就有受到我和杨玉昆的影响而跑到我们这里来从军的吗!还有的就干脆跑到贼军那里去做官了。读过书的总会有不甘心。”

“我去!”李平禁不住骂出一句。

他这不仅是明白了一个问题,而是同时明白了两个问题,甚至另一个问题更大,更致命。

周文果然不是白给的。

对李自成的消息,李平是一直非常关注的,只是由于军事上的对峙,使得能传过来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而且真伪性也很难辨别。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