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黄土上。
与此同时,她看到了天边的日出。
石剑也跟着出来了。
四人站在一座山头,身后是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
他们走到山顶,俯瞰间,发现了一个村庄。
触目所及,无不震撼!
几个男人穿着素衣草鞋,扛着锄头朝农田走。
女人在山下的小溪边用木棒敲打衣服。
家家户户都有院子,却没有门,鸟语花香,如同人间仙境。
石剑看呆了,使劲揉了揉眼睛,恍然如梦道: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一元眉毛一抬:“呦?背的倒挺顺。”
“可这怎么回事?伏城,你是怎么找到这里来的?”石剑疑惑。
四个人蓬头垢面,看着山下的风景。
伏城开口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现实和幻想的区别,每个人都想着能一夜暴富一晚成人上人,所以很多此类的小说影视作品大受欢迎。
但是畅想完之后,又不得不回到现实,对比起来也有些痛苦。
文学家的幻想跟我们不同,他们能描绘出来让人入胜,外国最出名的是‘乌托邦’,而我国则是‘桃花源’,给了后世人无限美好的遐想。
两者其实想要表达的意义相近,不过对当年背诵全文的桃花源记了解的更多。
当年老师讲解很透彻,里面的生活相当符合老子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理念,是很多不得志文人极为理想的生活。
等到现在再来看的话,感觉里面的生活并非如此。
如果你们还记得的话,这篇文章讲的就是一位渔民顺着溪流一直走,最终迷了路来到一片桃林,桃林很大很美,而且没夹杂一颗其他的树。
等到了桃林尽头也就是溪流的源头,发现有座山,山上有个口子微微透出了光,他好奇从那个洞口进去,开始很窄,等到走了几十步才开阔起来。
里面是一个非常和睦的村落,有良田、桑竹,连服装都完全一模一样,双方都很惊讶,交换了消息后才知这里人都是先秦时期为躲避战乱而隐居。
被款待了几天,这位渔民离开沿途做了标记,并禀告太守,太守再派人去找,但那些人都迷了路,只有一位隐士欣然前往,但似乎没有找到还很快就死了,此后就再也没人去找寻。
看起来一切都很美好是不是?
然而……
在魏晋时期,墓地的构造就是有小口,前窄后宽,古代人尤为重风水敬死亡,对于生活在这种地方是绝对忌讳的。
然后是沿途经过所遇到的那些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