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可见识还差了点……”
几个月之后,苏轼被擢升为龙图阁学士,外放杭州。收到消息的陈祎,脸上浮现出了一丝诡异的笑容:名场面,即将上演。
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可我大宋朝的杭州,显然没有苏州那么发达,而且显赫唐宋五代的吴越王钱镠,在杭州一带留下的水利工程,早就因为年久失修,而变成了废墟。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本着这样的念头,苏轼到任之后,就开始微服私访,走街串巷,调查杭州本地的风土人情、气象水文。
调查了好几个月,苏轼发现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到了一处:西湖水患。
新政刚废,向朝廷申请救济已然是不可能了,苏轼只能将主意打到了本地的一帮地主头上。
借着春耕,苏轼将本地的一帮豪绅请到了衙门,好吃好喝伺候完之后,才打算化缘。
只可惜,“地主家也没有余粮”,这可把苏轼给气坏了:“这群为富不仁的地主,难道他们不知道老百姓受苦,他们也没好日子过吗?”
苏轼的师爷,天不热就摇着一把折扇的陈祎,笑呵呵地抬头看了看湛蓝的天空:“大人,不着急,再等几个月!”
“为什么?”苏轼有些不解。
“昨日我夜观天象,发现此地盛夏将会突降暴雨……”
陈祎当然是开玩笑的,无论在什么样的朝代,私学天文都是重罪,而陈祎之所以说杭州有暴雨,是因为在天京卫大水灾之前,学过气象,研究过圣婴和圣童。
苏轼也知道陈祎是开玩笑,可看陈祎的表情又不像是开玩笑,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那就再等几个月吧!”
三四个月之后,杭州连降暴雨,西湖决堤,很多在西湖边上有田产的地主,损失惨重。
雨过天睛,不用苏轼主动相招,地主们就主动找上了门,要求捐资重修西湖大堤!
“此事成矣!”
钱倒是有了,可新的问题又来了:苏轼还是头一次遇到这样的大工程,无论是物资调配,还是人员的调动,都没什么经验。
陈祎主动跳了出来。
从大堤前期的结构设计、力学计算,到工程预算、施工进度的安排,再到物资的调配使用,曾经执掌大型船坞建设的陈祎都门儿清。
担任施工总监的时候,陈祎还给苏轼总结了一套大型工程施工模板,让偶像再次遇到这样的工程之后,不至于抓瞎。
看着苏堤春晓、六桥卧波、三潭印月等景观相继问世,苏轼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做实事的乐趣。
只是,西湖大堤的修建,也只能解普通百姓的一时之渴。
虽然江南地区号称鱼米之乡,物阜民丰,可这是看天吃饭的时代,而且朝廷还不限制灾民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