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客,却不能亲自出头!”
“明心小友,所言甚是……”
刚到净慈寺,就遇到了职场倾轧,以前了元哪经历过这种状况,情急之下,就想找熟人,只是没想到,这里面还有这么多门道。
当然,了元的到来,也让苏轼有了新的伙伴,游山玩水,吟诗作赋,逍遥自在。
只是,有一句老话,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苏轼在杭州呆了还不到两年,就被调回汴梁。
朝廷之上,掌权的还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改革的保守派。这群人以为苏轼在外面晃悠了一年就改了性子,可没想到苏轼一回来,就把这群人怼了一遍……
于是,苏轼又被外放了,地点,安徽阜阳。
这次,外放的距离稍微近了一些,阜阳的条件根本就没法和杭州比。
虽然阜阳也地处淮河平原,可眼下的淮河,受到改道黄河的影响,水患频繁。
到任之后,苏轼将陈祎凉在了一旁,拉着参与过杭州西湖施工的高俅,疏浚本地沟河湖渠。
说起来也巧,阜阳也有西湖。
无论在什么样的年代,水利工程都容易聚集民心,有疏浚工程打底,苏轼开展工作容易了许多。
一年之后,任期还未结束的苏轼,在阜阳老百姓恋恋不舍的目光注视下,带着陈祎和高俅,一路南下,赴任扬州。
扬州任满一年,苏轼又被发配到了北宋北方的边境,定州。
“苏大人,这群京官明显是拿你当救急用了!”
陈祎也曾抱怨过,可没想到,已经过了五十岁的苏轼,每次都是笑呵呵的,淡定无比。
“明心,经过了这么多年……”苏轼笑了笑,“我觉得做一点实事比较踏实……”
只是,到了定州之后,苏轼再想做一点实事就没那么容易了:这里是大宋的北疆,而且民风彪悍。
可让陈祎始料未及的是,苏轼依旧是从容应对,修城墙、兴修水利、鼓励生育……
半年之后,苏轼再次被调回汴梁。只是。三个人一回到京城,就闻到了一股不同寻常的味道。
一打听,三人都被吓了一跳:高太后病重。
第二年,哲宗亲政,所有被贬斥的改革派都重新受到了重用。
而“首鼠两端”的苏轼,在“奔六”之际,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二次重大打击:调任宁远军节度副使,任职惠阳。
要知道,在唐代,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只是因为被贬离惠阳不远的潮州,就写了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发牢骚:“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苏仙到底是苏仙,接到调令之后,就在妻儿老小的悲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