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代,苏麻离青依旧是青花瓷最主要的原料,而且也就在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才从中东带回了产地的消息。
只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倭寇泛滥,而中东地区形势诡谲,苏麻离青就从中国逐渐地消失了。
所幸,上天似乎也不忍心看到青花瓷从中国消失。而聪明的中国工匠,很快就找到了替代方案:含钴的石头,经过灼烧之后,也可以当做燃料。
明朝工匠所找到的替代品,一直延续到了清朝,而陈祎初来景德镇遇到的那次内廷青花瓷烧造,用的就是沿袭自明朝的颜料配方。
康熙年间,釉下彩主要有三种颜色:红、蓝、青。
研究过红蓝之后,陈祎将目光投向了青色。
青色的颜色主演来源于氧化亚铁和氧化亚铜,因此青色的烧制其实跟铜红釉差不多,只不过要比铜红釉要简单一点。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控制一氧化碳的含量,使吉布斯函数大于零,维持可逆反应的方向就可以了。
而青色的氧化亚铁和氧化亚铜,需要由氧化铁、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需要严格地控制反应的进度,否则很容易将氧化铁还原成了铁。
铜红烧制的时候,还可以通过添加木炭来实现一氧化碳过量,可烧制青色就没那么容易了,只能一遍又一遍地烧制,积累经验……
转眼间好几年过去了。
陈祎积累了那么一点经验之后,回到工坊继续摸鱼。
只是当他回到工坊时,发现了一个问题:这群拉胚的小伙伴拉出来的器胚,都好几天没变样了。
“小猴子,这都几天了,又不是要卖碗,怎么天天拉同样的器胚?”
听到陈祎的吐槽,侯姓的年轻中年工匠停下了手里的工作,回头看了看直挺挺地耸在哪里的陈祎,憨憨地笑了笑:“老黄,这一批是宫里下的任务,要的是不施釉的素胚。”
“素胚?”陈祎皱起了眉头,想了想,“应该是打算制作珐琅彩了吧?”
眼下不用施釉的素胚,除了制作珐琅彩也没有地方可用了。
珐琅彩起源于铜胎掐丝珐琅,也就是景泰蓝。
要放任务之前,陈祎也就知道个景泰蓝,一种很牛掰的工艺。
可来到这个时代,见识了釉上彩之后,陈祎算是明白这个牛掰哄哄的景泰蓝是神马玩意儿了。
景泰蓝是一般都是铜胎的,制作的时候,再用掐丝工艺,在铜胎表面制作纹饰,之后再用釉上彩填充,打磨。
刚开始,陈祎只是觉得这工艺有点熟悉,可随着对釉上彩认识的不断加深,陈祎总算立起来为什么会有这种熟悉的感觉了:小时候自己喝水用的茶缸子,貌似就是金属胎,外面搪了一层瓷。
搪瓷!
陈祎差点没笑抽了!
可很快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