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一年,日寇猖獗,政治腐败,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在西南蜀地丛山峻岭之中,孕育出诺大一块沃野平原,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这里向来被称为“天府之国”,人民富庶,生活闲适。但是这一切都被战争改变了,战火现在已经蔓延到了这里,虽然没有受到地面的进攻,但是日寇的轰炸机还是会不时地光顾城市的上空。
改变人民生活的不是战争本身,而是人们被战争扭曲的心态。地方的军阀在不择手段地扩大自己的势力,想方设法敲诈国库和地方政府的银元,政府的官员们在考虑如何增加更多的赋税,除了要应付像土匪一样的军阀,还要充实自己的家底,为不可预测的变化做准备,各级执行机关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利用手中仅有的微薄权利,最大限度地压榨底层老百姓的利益。
百姓的生活更加清贫,乐趣越来越少了,替代的是对未来的担忧,在危机四伏的道路上逆来顺受,辛苦的劳作只是为了换来微薄的收入,以最卑微的姿态存在着。
在平原的西北端,平缓的地势戛然而止,换成了一座座险峻的高峰,首当其冲的就是青城山。
青城山山高林密,山间宇廊相见,道教鼻祖在此发源,著名的青城派坐落在此。山脚下江水横流,前朝李冰父子坐镇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仍然还保护着平原免受洪水袭扰。山上的道观就是青城派的所在地,很少受到外界的打扰,看似是一处还不错的世外桃源,可是身逢乱世,谁能避身世外,哪里还有桃源,清修之地也会被俗事缠身。
青城派中,看似比以往热闹了不少,战事一开,前来避祸的俗世中人越来越多,都声称着要拜入门中,在初期接纳了一些诚心修道的人之后,便不再随意招徕,随着局势恶化,观里香火也难以为继,只有让一些人下山去游方化缘。
钟槐三年前拜入青城派,师从清虚散人。清虚大师德高望重,自幼在此清修,早已没有俗号,早年涉猎广博,年轻的时候为了修炼内丹,曾与一女子双修,虽不必宽衣解带,却需要心有灵犀,久而久之心生情愫,而门中禁止婚姻,后来与女子产下一子后,女子携子返还俗世之中,再无音讯。后下山游方八年,道德有成,归来后广开门庭,传授无为修炼之法。散人年迈之后,醉心于炼丹之术,对门下徒弟的要求也不高,自己只管尽心传授,能学得几分全靠天意。
初见钟槐之时,清虚散人已专注炼丹,本已不再收徒,便要拒绝钟槐投入自己门下,但闻钟槐是从八百里外江州巴南野地翻山越岭而来,听他口音又是江州土话无疑,感念钟槐心诚,便破例收他为徒。
彼时钟槐已在故里乡下成亲,却嫌妻子木讷,生活无趣,便执意要远行拜师学艺,家人阻拦不住,便只得由他。钟槐在临行之前嘱咐妻子,安心在家劳作,等待自己学成归来。
拜入清虚散人门中之后,钟槐开始还潜心修习无为之道,时间渐长,又心生烦闷,心想自己可没有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