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峡州说起
《辞海》称,峡州,州名,一作硖州。北周武帝改拓州置,因在三峡之口得名。州所在夷陵(今宜昌西北),唐移今市,宋末移江南,元仍移江北,辖境相当今湖北宜昌、远安、宜都等县地,唐以后略大,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为峡州路,辖境相当今湖北宜昌、长阳、宜都等县地,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复降为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名夷陵州。
峡州,宜昌也,位于川江与荆江结合处,”上控巴蜀,下引荆襄”,”三峡门户、川鄂咽喉”,湖北省第^二大城市,以前是进^出川物资集散地,后来有了三峡水利枢纽,就被称为水电城了。两万平方公里,四百余万人。因为气候的原因,夏ri闷热,冬ri阴冷;因为两岸山势延伸,中心城区也就沿江铺开;因为原本船户水手众多,就都说得一口蹩脚的重庆话,因为所辖八县大多都是山区,就被人称作”山里人”。
宜昌有一条不雅的歇后语:沙(sa)牛涡(wo)尿--一敞(chang)(宜昌),解释起来有些不好意思,现在又被外地人编了一条新的:妓^女搬家--宜(移)昌(娼),是不是有些低级下^流?是不是有些不是和^谐社会?反倒觉得宜昌没有峡州的名称jiao得那样堂堂正正、光明正大,也不如峡州那样显得历史悠久、韵味十足,想想苏杭二州,想想广州、温州,几多气派、几多自豪!只是不明白,原本使用年代最长、经历年代最多的峡州为什么会被那个只知道修身养xing、会写青词的雍正皇帝改得一塌糊涂?看来还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宜昌位于大巴山的余脉、江汉平原的开始,是楚文化的摇篮,也是巴文化的发祥地,巴楚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对这座城市就有了很大的影响,呈现出”时节同荆俗,民风载楚谣”的情景。从婚俗上看,除了异姓通婚,也有出了五服的同姓通婚、姨表通婚和姑表通婚,当地人称之为”侄女赶姑”和”回门亲”。此外还有”兄亡弟收嫂”、”弟亡兄收媳”和”姊亡妹填房”以及”送小媳妇”的风俗,是不是男女关^系有些大胆?而丧葬则表现得一丝不苟。人死要用”纸钱”盖脸,沐浴、理发、更衣,在chuang上放一^夜以待其复生。次ri抬棺入殓,却不全盖,还要再放上一天,让亡者仍有复生的机会。当然会开设灵棚,停灵三ri,请道士封敛,请吹鼓手引导,家人和亲友就会开始跳丧,土家族又jiao”撒尔荷”。这种丧葬舞蹈从南北朝就有记载,可见源远流长,如今在山区和周边的一些乡村还能偶尔看见,很有地方特se,也很**肃穆。
宜昌的建筑以前倒是很有特se。沿江一se的吊脚楼,城中不是简陋的木屋就是低矮的土墙房,一些砖瓦房也是那种不开窗或者开小窗的建筑,只有在老城里才有那些”上下瓦屋两重,左右厢房,中开天井,谓之'四水归池'”的深宅大院。那条南正街被拆以前,就有不少这样门楼高大、石板厚重、雕梁画栋、从南正街一直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