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的话题,尤其在明朝中叶以后,儒家统治思想因为文人政治地位的提高而更加凸显。
因此与民争利,会被士大夫们骂出血来。
但是,太子殿下还是照做了,因为他只需要紧守一个底线,那就是兑换的诚信。
这一点他早就已经听穿越者们强调过了。
因此不觉得额外增加了什么成本?
按照穿越者们的意思,大明朝的存款准备金率应该定在60%左右。
就意味着40%的存钱可以拿出去作死。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穿越者们急于想要取得成绩,建议太子殿下采取另一样的经营措施,比如存款不但不收保管费用,反而还要支付一笔利息。
倒贴钱出去吸引别人来存钱,自己只不过图个周转的便利,这样的勾当,恐怕只有那些来前门路极广的人开会去做。
太子原本是想拒绝的,但他现在很多事情才铺开,因此最终选择了同意。
消息传开,整个北京城都炸了锅。
没过多久,三大基金就以4:3:3的比例合资成立了一家钱庄。
久在病中的皇帝陛下,最后一次出现在朝臣们的视野当中,并为这家钱庄送上亲笔题写的匾额。
皇明钱庄。
太子不明白,为什么这家钱庄要起一个如此宏大的名字。
后来他才知道,原来皇帝已经接受了穿越者们的建议,要设立一个类似中央银行的衙门。
太子专门回去问了太子妃和骆淑华,得知所谓央行不过是发行货币、监管市场的衙门。
这样的衙门明朝是有的,只是后者由多个部门承担,分工都比较模糊,运行上也有不小弊端,而前者品秩不高,而且更多的是个手工业衙门。
可无论怎么说,老皇帝似乎准备在在位的最后几个月里,疯狂的展现一下自己的理想。
央行的消息随后用圣旨颁布,市场监管之类的情况先不提,这左右也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活计,倒是那些能够制造货币——无论是纸币还是金属铅笔——的作坊都被统一划到了皇明商行的名下。
与此同时,他还强调说三大基金所收到的六部九卿的款项,皆是为了代为经营,发放抚恤而用。
其中纪念碑所负责的那些将士,不但在死后可以得到全额的抚恤,平时的伤病也可以得到医疗补贴。
但这些士兵除了三大营和锦衣卫之外,就是些勋贵子弟们组成的建制了。
当然太子后来还成立了其他负责追缴穿越者的军队,但现在这一任务还是落在了三大影和锦衣卫手中。
朝廷的勋贵子弟在这方面沾了些光,但也不多。
至于英灵殿和先贤祠,前者虽然需要负责大部分普通驾驶,但只需要提供少部分的阵亡抚恤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