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当年都能忍白帝数百年,自己又为何不能忍?
经过白帝之事后,神裔氏族那帮长生种再也不可能沾染王权。
再来一个白帝,哪怕有白帝的能力也不会有白帝熬死万邦十八代子孙的长寿。
遗憾的是,现在的王....
扶风侯承认那是个明君,帝国都这样了,还能给帝国吊一波命撑到现在,怎么能不是明君,但和白帝比就真的还有很长的距离。
王没有白帝的能力,却有比肩白帝甚至超越白帝的野心。
扶风侯的眉头蹙得更紧。
筹码太少,王可能会踏踏实实的,但一旦有了足够多的筹码,不免会飘起来,而他飘起来....等解决完了西荒,估计会迫不及待的对诸侯开刀。
将急报看完,扶风侯着人去把几个重要的公卿官员喊过来。
澜北的战争结束得太快了,谁也想不到夑会放弃困兽犹斗而冒险遁入深山。
之前就如何借此机会削弱季连国但又不能让季连国彻底完蛋的计划都得提前,仓促提前,不免有隐患,需要适应性的变更一些地方。
知道扶风侯很重视对澜北的布局,新旧贵的人精们自然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争斗什么,而不互相扯后腿,效率无疑是极高的。
季连国必须削弱,但又不能削到底。
季连国一江之隔的地方可是有个唐国。
豫州是帝国开发很早的州,虽不似冀州那般人口稠密到支撑起十几个大国以至于复杂得一塌糊涂,但人口亦不少,大国也有不少,其中有两个和唐国离得也不远。
做为因变革而崛起的新晋大国,唐国往一江之隔的澜州发展无疑比往西发展更轻松。
老牌大国哪怕衰败了,若无大的混乱,哪怕吃老底也还能吃很久,年轻国没必要急着给它陪葬。
扶风国自然不会希望好不容易解决了季连国的威胁又来一个唐国。
最后的商量结果便是扶风国必须在澜北有一块地盘,为此,别的条件可以适当让让。
这块地盘的用处一半是为了以后更好的与蒲阪、宁州的商贸,也是为了斡旋季连国,在季连国日后被唐国攻打的时候好及时帮上忙,甚至以后扶风侯开始新一轮扩张时,那是一枚不错的钉子。
只一点,这一连串的战略都需要花钱。
扶风国,目前没钱。
扶风侯在澜北的战事之前已经多年没发动战争了,但她也没因为不打仗了就轻徭薄赋,仍旧重税重赋,所有的钱粮甚至战争掠夺来的财富都填进海堤这个无底洞里了。
这么个搞法还没被推翻,只能说,南方的氓庶真的苦海潮大水久矣。
至于贵族,被扶风侯强制要求必须全家长住国都,而国都被水淹也不止一次了。
没钱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