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甚至离及格线只有一点点距离。
回家种地总有些浪费,辛侯最终的选择是鼓励私学。
被官序给淘汰了,就去私学继续读。
当然,私学是私人的,要盈利的,因而不可能包了学生的开销,不仅不包开销,学生还要缴束脩。
既是为了鼓励私学发展也为了降低学生读私学的压力,辛侯会给符合教学标准的私学补贴,补贴有两种,一种是基础补贴,很少,但蚊子腿再小也是肉;一种是人头补贴,根据私学的学生数量按人头发补贴,学生如果多,那么拿到的补贴也就多。
辛侯掏钱也是有条件的:私学的束脩被她设了限制,你可以比这条线低,但不能高,高了就是犯罪。并且教学只能用司学编纂的教材,对教材你可以去投稿,不能自己写然后拿来当教材。
这条规矩仅束缚受司学管辖,被司学发了教育资格证明的私学,如果不受司学管束的话,爱教什么就教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无司学发的教育资格证明而办私学属于犯罪。
毫无疑问,这条规则下最大的受益者会是巫宗。
百家学派对着辛国那集百家思想于一卷的大杂烩教材大概率会掐起来,推崇道法自然的巫宗就豁达多了,你爱信不信,只要教材里的思想不挑战公序良俗,巫宗并不介意用什么教材。
不过支撑神庙重新运行的钱财并非来源于补贴,因为是新占领的地盘,为了收买人心,宜将四岁以上,十岁以下全部投进了官序。
神庙想招生也得有生源。
神庙重新运行起来的钱来自于满一个月,四岁以下的稚童。
父母将自己的孩子给神庙照顾,两岁以下的学怎么走路,怎么说话,玩一些玩具,两岁以上会说话了的,玩半天学半天看图识字。
使者不明白的是,那些父母哪来的钱,又怎么舍得花这个钱?
巫宗免费提供教育,很多父母都不愿意让幼崽学,何况这回还是收费的。
“做工啊。”宜回道。“修路修水利修工事纸坊织坊,到处都缺人,工钱给得很足。”
“就算有钱,他们又怎么舍得花钱”
“为何不舍?教育的回报很可观的。”
“愚民看不到。”
宜心说辛侯看到了,那么别人哪怕是瞎子也必须看得到。“但工钱给得太多了,家里成年劳力都出去做工了,稚童总不能一天都关在屋里不吃不喝。”
“那也会让老人照顾孩子。”使者道,他对愚民的斤斤计较非常有体会。
宜委婉道:“氓隶很少有能活过三十五岁的。”
动不动活六七十岁的那是贵族。
使者愣了下,想问大孩子呢,但很快想起官序。
七城所有四岁以上十岁以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