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共克时坚 四 自卫反击

作者:修改两次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必然会像新火枪一样,带来战略战术的革新。

前者有着四野的战例作为例证,而后者自然也得拿出例子来说话才成。于是趁着这次“自卫反击战”的机会,炮兵系统便把仍然处于试验阶段的15式拖了出来试用,如果能打出一个辉煌战果来,革新派就扬眉吐气了。

炮兵系统出身的陆秀夫自然支持后者。实际上他现在升到了中校,已经不是落日营的营长,而是三野的教务长了,今天出现在炮兵阵地,就是特意为了观察新型火炮的实战效果。

在此之前,炮手们早已对着元军那边的同行反复观瞄,调整好了射击诸元。在炮击命令下达之后,炮手们摩拳擦掌,呼啦一下拉响了拉火索——试15式并非用旧式的拉火索点火,而是用击针击打药筒上的底火击发,拉绳实际上只是用绳子去拉动扳机,这是为了安全——然后炮身猛地一下子后坐了好长一段距离,将7.1kg重的榴霰弹“轰”的一下打了出去。

试15式口径88mm,20倍径,长度与龙吟炮相当,炮管算上闭锁机构重400kg,再加上炮车、工具和两发近战自卫霰弹,全重正好一吨整——实际上不是“正好”,而是军方特意要求的结果。经过多年的实战和演习检验,他们认为这个重量作为主战火炮的规格是比较合适的。马种改良后,四马或六马联驾在野外地形中可以比较顺畅地拖动这级别重量的炮车,同时,人力也可以在短距离内推动以调整射界,超出这个标准机动起来就比较困难了。但也没有必要进一步减重,因为就算减个二三百公斤,该过不去的地方还是过不去,人力能多拖动几米也没什么用,还不如把这块重量补回去用于提升射程呢。

在这个一吨全重的限制下,设计师们选择了88mm这个看上去很正义又很吉利的口径。这个口径对应的长条形炮弹在使用黑火药的前提下能提供足够的威力,但却不过分沉重,弹头加上发射药装在黄铜药筒里总重不会超过10kg,经过锻炼的装填手可以轻松地抬起来进行搬运并等待装填,既不浪费臂力也不容易疲劳,可以取得最佳的火力投射效率,算是最优选择之一了。

某种意义上这个口径有些偏大,但这反而降低了技术难度——一般来说,口径越大威力越大制造也就越难,但特定场合下也未必如此。线膛炮发射的是长条形弹头而非圆球弹,弹重与口径并不严格相关,同样7kg的弹头,你可以做得更加细长,也可以做得短粗一些。而后者对应的火炮口径和横截面积更大,只需要较低的膛压就可以产生同样的推动力,相应的可以减少壁厚,对闭锁机构的要求也更低,制造起来相比较小口径的炮反而更容易。只是较大的横截面积会增大风阻、减少射程,但如果只是几公里射程的话影响也不大,权衡之下还是更合适些。

现今这型先进火炮首次投入实战,在闭锁机构内部的击针击打了药筒底火之后,筒内的大颗粒黑火药爆燃起来,产生巨量的气体快速膨胀,推动弹头向前运动,弹头上的铜弹带嵌入了炮管内的膛线之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