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心里不安的话,权当借贷,日后归还便好。再说现在说这些还有点早,你不是还没做好决定吗?”陈曹司笑着安抚道。
高克明点头称是。
“文学之道,科举之路,艰难啊。作为过来人,我要提醒你,这条路孤独而又困苦。既要坚持自己的主见,又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既要有自己的特色,还要学会博采众长。先生是尊长和领路人,但也是堵塞你向其他大家学习的拦路石;要仔细琢磨遣词造句,也要不拘泥于字句。既要有功利之心,也不能完全只为了考试而学习。古人说得好啊,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你要多想想,这条路究竟要不要走。我看得出来,你志不在戎机,但是从军确实是你当前最好的一条路,不问出身,敢打敢拼即可,即使不在边军,到了中原腹地,凭你的本事最后做个偏将也不难。”陈曹司说道。
高克明点点头。这么多天的了解后,他已经不是当初的愣头青了,大致知道这科举究竟是什么样的了。就自己想要参与的,听起来最好的经学科举,已经不是万里挑一,而是百万里挑一。大姚那么多读书人,每三年才选一百多人,这是多么苛刻地挑选啊。对此高克明没有抱太大希望,他想考的是会试,相比于考试,会试容易了许多,是真正的万里挑一,比百万里挑一容易了许多。自己有进士老师打的底子,如果再跟一位好的老师学习一两年,应该是比较容易考过的。再不济,多学三五年,二十出头总能过了吧。
到时候一来有剿匪的功绩,二来有功名在身,想来去京城走一遭,见识一下应该不怎么难,运气好,说不定还能留在京城。之后能奋斗成什么样,那就全看造化了。
“哟,陈曹司,高捕头,早啊!恭贺新禧!”一个男子的声音打断了高克明的思索。
“勇大眼啊!恭贺新禧!”
“恭贺新禧!”陈曹司淡淡说道。
“怎么没和赵丰一起走?你俩不是住得近吗?”高克明问道。
“他们全家去他哥那儿守岁了,今儿我只能一个人走。”勇大眼说道。
“哟,老陈,恭贺新禧!”到了衙门口,一个文吏迎面走了行礼祝福。
“老吴,恭贺新禧,来的挺早啊。”陈曹司笑道。
“吴曹司,恭贺新禧。”高克明和勇大眼齐声说道。
“二位也是,恭贺新禧。”吴曹司礼貌性回答,然后又和陈曹司聊天。
几人鱼贯进入衙门。
大堂里曹司文吏们站一堆聊天,衙役捕快们站一起聊天,众人等着郡守到来。
没让众人等太久,郡守就从后堂出来,和众人互相问候之后,拿出一堆红包,让几个捕头发给众文吏衙役,之后又说了一番勉励的话,便和众人告辞,离开了。
送走郡守之后,大家也就各自散了,回去走访亲友。高克明孑然一身,只能再回他借宿的青松观,补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