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是一月二两,少年才做了两个月的捕头,就是不吃不喝也没这么多钱啊。
“价钱倒是公道,不过书道可是个长久的事,急躁不得,我看你还是先从普通石砚入手,什么时候过得了我的眼,什么时候再换砚台吧。”怜儿笑道。
不是吧,姑娘,你刚才还鼓励这小哥有信心就买,怎么一听价钱就让他好好练习基础呢。店小二心想。不过可以想,却不可以说。店小二依旧一副笑容:“姑娘说的是,小哥,书道这东西确实是一辈子的事情,急不得。咱这儿有适合初学者的砚台,好用,也不那么讲究。比如这个一枝梅,上好玄青石打造,细腻,不耗墨,呵气成水,这梅花处积墨,枝丫处来回研磨,省事方便,只需要三百文。你瞧如何?”
“我眼拙,怜儿你看呢?”高克明实在是看不出这方砚台的好坏。
怜儿都不用看,光听价钱就知道是什么货色了。家境稍好的读书人都不会用这种砚台,只有蒙学的孩子们,州郡整日伏在案牍之中的文吏办公才用这种,要是想在书道上有所钻研的,刚才的澄泥砚和徽山松墨就是最低要求,再低,写出来的东西只能看一时,大方之家见了都不屑于点评。不过高克明这是练字,也不求写出流传后世的作品,这些足够了。
“我觉得这个够了,对了,再拿一刀纸,那种二尺见方、普通的麻纸就行。”怜儿姑娘说道。
“好,你还有什么要的?那边有笔山、水洗、笔帘,这边还有小刀,木匣。”店小二继续热情地介绍。
“我看文房四宝就够了,其他暂时用不着。”高克明想了想说道。
“那就劳烦小哥了。”怜儿礼貌道。
“得,我这就给二位包起来。”店小二说道。
说是包,实际上就是拿个细绳一捆,笔墨砚台还是要自己拿在手里。
“一刀纸五十文,一个一枝梅玄青石砚台三百文,两支狼毫笔四十文,两块八两浓墨二十四文,一块三两徽山松墨十四文,一共是四百二十八文。辛惠!”掌柜的说道。
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这次高克明钱袋子里的铜钱足够,数了半天,推给掌柜。掌柜的点了一遍,说道:“四百二十八文足。要是觉得笔墨用着好,下次还有什么需要的,再来小店购买。”
“一定,一定。”高克明点头拿起东西。怜儿见他腾不出手,就帮忙拿了砚台和毛笔。
“还是没经验啊,我就说那些女人们逛街为什么总爱挎个篮子。”高克明出了门感叹。
“这么多东西,我看咱们还是先回一趟青松观吧。”怜儿说道。
“也是,现在时间还尚早,不是看花灯的时候。”高克明点头说道。
于是怜儿跟着高克明回到青松观,本来是放东西外带歇脚,后边就成了探讨书画。在这方面,怜儿自然是超过某个人数个朝代,不过少年不服气,虽然写的不好,可是跟老师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