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曾经交代过,从化学的角度讲人体就像一个复杂的化工厂,一刻不停的在进行着复杂的化学反应;从物理的角度讲人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随时在进行着高速的运转。人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要通过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经过反复转换,最后变成脂肪、蛋白、碳水化合物以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单单吸收还远远不够,人体最后甚至要把那些营养物质转换成离子、电子以后才能被生命作为能量来加以利用。复杂不复杂?奥妙不奥妙?有趣没趣?读者可能说趣味虽然有了,只是太抽象了,难以理解。好,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具体的病例来对这个问题加以详细的阐述,但愿能打动每个读者的心扉。
几天前的时候,南山区西南分院医院里收了一个“胃癌晚期”病人。
世人都知道“癌症”是一个很难治愈的疾病,要不然也不会用“癌”这个字来命名了,所谓“癌”,就是坚如岩石,顽固不化的意思。尤其是癌症晚期,那基本上就是不治之症,神仙来了也白搭。癌症晚期的治疗多以保守治疗为主。所谓保守治疗,无非就是尽量延长病人的生命和减少病人的痛苦。这个延长病人的生命是一个软指标,没有法定的标准作为参照。实际上那些实行化疗的病人到底是延长了生命还是缩短了寿命,到现在也没有确切的定论。在此情况下,那个减少病人痛苦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什么?你想想,病人痛的时候,要求你给他服用止痛药或着打止痛针,要的是立即见效,这是病人实实在在能体会到的结果。所以在这个对症治疗上尤其显示出大夫的真功夫。
话说这个病人住院的时候,癌症已经广泛转移,进食都很困难,全凭输液和鼻饲来解决全身的营养问题。再好的药物也不如吃进去的家常便饭营养大,这是一个医疗常识。治着治着这个病人的体质不行了,先是全身消瘦,骨瘦如柴,呈“恶病质”状态,继而全身浮肿,最要命的是病人的尿液越来越少。
正常人的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尿量大约在1000毫升到2000毫升之间;正常人的膀胱容量为500毫升,在膀胱充盈的情况下,成年人每天排尿三次就是正常的尿量;诊断尿少的标准是24小时少于400毫升,诊断无尿的标准为24小时少于100毫升:尿量的多少与饮水量和其他排水方式都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出汗可以排出水分,还有呼吸和大便也可以排出水分等等。人身代谢产生的毒物基本上是通过尿液排出的。一旦尿少,人身上的许多有毒物质就排不出去,给整个人体带来极大的损害,可以产生尿毒症甚至危及生命。
当大夫的都知道,这个解决浮肿和尿少的有效办法是利尿。临床上用到的利尿药多了去了,但是最常用的还是双气克尿噻和氨苯蝶啶。西南分院的大夫们先是给这个“癌症”病人加了双氢克尿噻效果不佳,又换成氨苯蝶啶,还是没有效果。没有办法只好给病人通过静脉推注“呋塞米”。
这个呋塞米又名速尿,主要作用于肾脏,可以抑制髓袢升支对氯离子的转运,使大量的钠离子、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