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真正的文化创新,难于登天!(求订阅~)

作者:武剑仙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发扬民乐自然是势在必行。

但现在要尽可能做的,不是单纯的弘扬民乐,而是需要弘扬文化和中国艺术思想。

也就是【中国故事,世界表达】!

用古典音乐,里面带点“东方的货”,传播出去,更能容易被接受。

简单来说。

那就是.......

李少杰想把洋人的玩意,里面塞入咱们的思维与哲学,文化与厚重的历史。

然后再去“打”洋人们去。

所以,巨大的困难,自然就袭来。

中国的音乐,与西洋音乐,虽然很多本质上的东西是共存,相似的。

但其实,创作理念上,习惯上,操作上,都会存在相当大的冲突。

西方音乐,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时期,认为和谐的音组即是对震动比例美的呈现。

再到柏拉图认为的“音乐的感性美,是对内心严谨理念的呈现”。

亦或是格式塔,认为音乐应当是科学的,严谨的,富有秩序与层次的完美展现。

------【形式美】!

这并不是机械,也不是抛弃情感。

形式美也很好理解。

生活中的几个整齐的方块,一个工整的圆。

一片片完全不一样,但极度拥有秩序的雪花。

比如对称,也是最简单的一种形式美。

这种科学,数学,渗透在生活中。

而西方古典音乐,在创作的时候,要求强调结构的统一,音乐材料的工整,整体形式美的表达。

和声织体丰满而厚重,也确实非常适合去表达敦煌文化历史的深邃与悠远。

但中国音乐在这里不太一样。

虽然也有追求形式美,但更多的时候,中国音乐,更加偏向于“意”。

讲求的是一个“神似”。

所以,有时候在整个音乐的疏密程度上,会非常“散”,或者是“形散而神不散”,更加随心所欲,更加空无缥缈。

无论是王国维的“意境”,亦或是老子《道德经》中的“大音希声”。

其实,都是对音乐意境,音乐“无形”“无相”“无色”的一种极致追求。

更加适合表达敦煌哲学的一种“意境”与佛学之中所谓的“觉悟”。

......

简单来说,一个科技,一个修仙。

......

但问题来了。

独自考虑看起来很适合。

但组合起来,却几乎有点无从下手!!

正是因为追求的东西有差异性,所以,西方音乐有着严谨完整复杂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