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词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了。
“个人日报”更不是新鲜词。
早在1995年,比尔·盖茨就曾预言:在未来世界,量身定制的信息将自然增加,每个人都可以编排一份完全符合自己兴趣的“日报”。而在次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学者尼葛洛庞帝也预言了个性化定制的“我的日报”(thedailyme)即将出现。
只能说比尔盖茨果然牛比,至此章杉也明悟了,信息和财富呈正相关不假,但多数时候往往是信息能够带来海量的财富,财富却未必能够交换得来信息。
章杉不知不觉地看了半个小时关于这方面的内容。
“宿主共读书30分钟,累计收获金钱2700元,累计收获经验4050点(含1号徽章加成的50%)”
“目前系统等级为9级,升级所需经验为6,743,814/25,600,000”
系统突然蹦出来两条提示,章杉也没在意。
再说起信息茧房,章杉觉得用户自己制造的信息茧房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接触信息的权利。
但部分公司以此为契机,通过企业级操刀强行构建信息茧房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吧?
章杉下意识地就想到了某日头条,当你刚刚打开这款软件,可能使用风格还只是东看看西看看,偶尔翻翻感兴趣的地方多看几眼。
你留意兴趣的同时,大数据算法也在悄悄地盯上了你的“兴趣”,并且随时推送属于你的消息,信息慢慢地为你量身定制了。
你觉得这很舒适,但在叹服“大数据”的神通广大时,其实已落入“大数据”为你营造的“信息茧房”中。
在充满着个人兴趣的“信息茧房”里,一切都符合你的“趣味”——包括低级趣味,你就看到你想看的,听到自己想听的,玩到自己想玩的……一切信息都为你而生成,简直是内心世界的完美外在展现。
而这些信息在“大数据”算力的作用下,不断地对你狂轰乱炸,同质内容产生了回声效应,被不断重复再重复,强化你的兴趣,使深度“沉迷”在有自我归属感的信息“舒适圈”中,而这个“信息舒适圈”正已形成“信息茧房”。
章杉觉得从微观上看信息茧房无足轻重。
但从宏观视角上看,信息茧房的形成百害而无一利。
长期被信息茧房“围困”的用户,由于自我的信息渠道被个人兴趣所垄断,留给公共议题的传播渠道被挤压且不断被排斥,很难引起用户的注意。
信息茧房在算法推荐技术的过滤机制在的助推下,让用户不断沉迷并且乐此不彼。自我个性内容的不断出现挤压着公共议题的媒介空间,使得公共议题在信息洪流中淹没。
在信息茧房的影响下,人亿点点地被蛹化,偏偏有的互联网巨头还爱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