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斯多利等人外,另一个研究者是保罗·温尼克。从当时的学术圣地哥廷根大学毕业的温尼克来到美国后在肯塔基大学任教。他1904年发表的论文中已经出现了可约性的雏形。然而美国数学界在四色问题上首次实质性的进展出现在1912年後。普林斯顿大学的奥斯瓦尔德·维布伦(经济学家托尔斯坦·范伯伦的侄子)是这波浪潮的先锋。他的工作重心是拓扑学,1905年证明了若尔当曲线定理。对庞加莱发展出的新代数工具有深入了解的他,很自然地开始对四色定理的研究。他使用有限几何学的观念和有限域上的关联矩阵作为工具,将四色问题转化成有限域系数空间上的方程问题。这个方向被后来的密码学家、数学家威廉·托马斯·塔特称为“量化方法”(thequantitativemethod)。同年,他的普林斯顿同僚乔治·戴维·伯克霍夫也开始探索这个方向,但一年之后他开始转向肯普的方法,也即是塔特所称的“定性方法”(thequalitativemethod),并提出可约环(reduciblering)的概念。1913年,伯克霍夫发表名为《地图的可约性》(thereducibilityofmaps)的论文,利用可约环证明了:由不超过12个国家构成的地图都能用四色染色。1922年,伯克霍夫的学生菲利普·富兰克林运用同样的方法,将结论加强到:不超过25个国家构成的地图都能用四色染色。由于别克霍夫首次证明四色定理对不超过12个国家的地图成立,历史上证明的可染色地图的国家数上限记录被称为别克霍夫数。
伯克霍夫等人的证明是肯普的方法的延续和系统化,归纳为寻找一个不可避免的可约构形集(anunavoidablesetofreduciblenfigurations)。
这个理念已经体现在肯普的证明中。
他首先说明任一地图中必然存在以下四种构形:2邻国国家、3邻国国家、4邻国国家和5邻国国家;然后证明每种构形都是可约构形。后来希尔将这种分类方式称为“不可避免集”。
伯克霍夫的构想是使用反证法:反设存在至少需要五种颜色染色的地图,那么其中必然存在国家数最小的“极小五色地图”(five-chromaticmap)。这个地图必然是“不可约的”(i
educible)。而只要找到一组构形,使极小五色地图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其中一种构形,并且每个构形都是可约的,那么就能够通过约化,将地图的国家数减少,从而导致矛盾。
肯普找的不可避免集由四种构形组成,但他无法证明最后一种(5邻国国家)的可约性,因此伯克霍夫开始寻找刻画不可避免集的新方法。
他提出以相邻国家连成的环来将整个地图m分为三个部分:环内部分a、环外部分b以及环本身r。若环上的国家数为n就称其为n-环。如果r的任意染色都不妨碍a进行染色,那么就可以“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