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庄生晓梦迷蝴蝶

作者:从前有只坏猪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是足够坚定,但是控梦不大可能吧!

多数人也认为控梦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当人进入梦境后,自我意识便会失去,自己将不能判断出是否在梦中

那不是梦的话,就是事实了,回想起记忆宫殿,章杉莫名其妙地想起德语中的一个词——raum。

这个词是空间的意思

记忆宫殿以酒吧的形式具现,无疑表明其具有很明显的空间性。

空间,是物体和事件具有相对位置和方向的无限的三维范围。

但章杉觉得记忆宫殿这种空间明显不是物理学上的概念!

似乎也不是数学上的空间,反而有很多哲学意味的样子!

没来由突然想到了老子以及他的思想!

老子道论的本质是:把平常的三维空间中的行走类推为“描述空间”或广义的“价值空间”中的“行走”。

在平常三维空间中的居(或到)某地,在“描述空间”中就表现为成某名,在“价值空间”中则表现为具某德。

记忆宫殿里的空间更倾向于“描述空间”和“价值空间”。

因为记忆宫殿里的空间无疑同时具有描述性和价值成果。

章杉真没想到老子的思想具有如此广泛的普适性

不过也不难想到,毕竟老子思想的整个体系都在一个问题情境中展开。

这个问题情境就是:一个待定的行为主体(可能是一个人、一家企业、一个国家、一支军队......)在未知或不确定的广大境域中走向它所认定的目标(可能很近很具体,也可能很远很模糊)的时候,应该采取何种“走路方式”以保证恒常行进?

也正因为这个问题的存在,老子之道具有普通的类推潜力。

拥有类推潜力,使得老子之道具有广泛的普适性。

老子所讨论的道是“大道”、“常道”,是在广阔的领域和绵长的时间里都值得奉行的理想范式,是行动者行进于一切“事件丛林”都值得恒常持守的普遍行为规范。它超越于对具体环境或具体对象物的具体认知之上,因而也就适用于各种可能的情境。这就是老子之道的“恒常普适性”。

或许是读《道德经》多了的缘故,章杉虽然坚定马克思唯物主义!

但如果说在儒道释中硬要选择其一的话,明显倾向于道家。

老子道论具有“普世价值”的蕴涵。

老子所主张的“应该”对各种行为主体适用也就对各国适用,它的“恒常普适性”决定它不局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也不局限于特定的国情环境。

当方法所服务的目标推向久远,方法论意义上的取舍可以接近于价值取向上的选择。一个既“大”又“常”的道,可以将广大领域与绵长时间范围里所有可行的目标纳入一个重新加以灵活考量的框架。这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