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要裁减,大量的公务员要重新安置,怎么安置……毫无疑问,继续下海经商去,一大部分可以压入国企,然后跟着国企一起股份化改革脱离包袱。
事业单位要大幅缩编,不该由政府负担的都缩掉,比如说公路运营部门,这个可以股份化。
别人说股份化是为了效益,杨少宗说的更清晰——低工资,全国都走低工资的道路。
政府统管的面越小,特别是像下属机构削减掉,能股份化经营就股份化,能私营就私营,将整个资金的运营效率压缩到最高,中央财政就可以减掉1/3,地方财政节省的就更多。
中央保持几个原则,一,军队强大;二、国有资本运营收益率增加;三、政府廉洁高效;四、经济发展,国力增强,老百姓过的踏实。
只要做到这四点就够了。
……
第二天,杨少宗第一次来到中国国家经济研究中心上班,第一天来上班就是研究中心的主任……这倒不是什么稀奇事,前面两任也都如此,都是中央安排的空降,没有论资排辈的可能性。
这里不是讲资格,谁能让中央领导相信你的专业能力,你就是主任,你就要随时接听电话,在中央政治局有需要的时候解答所有专业问题。
假如政治局和国务院不对眼,双方有争执,你也不能说模拟两可的话,必须本着自己的专业立场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果要有人来打马虎眼,那轮不到你,那不是你的工作。
因为最初是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直到现在,中国国家经济研究中心还是在社科院的大院子里办公,很简单的一栋民国时期留下来的老楼,下面设有十几个调研室,负责各个领域的专长研究和分析。
很多人都是82年就开始在这里工作,资质非常老,但是,早已跟不上时代变化的需要,前一段时间基本都划归社科院和中央财经政策顾问委员会,现在的国研中心空出了一半的位置,都等着杨少宗先去敲定名单。
半个月前,杨少宗决定挑起这份担子之前,他已经和唐葆华说的很清楚,他去可以,找两个人过来,一个是凡纲,另一个是陈锡华,但他也说了,不能靠他们分析关键问题,只是调过去而已。
真正的主要分析专家,他另外想办法聘请国际上第一流的。
他实际上也做到了,杨小凯、黄有光和斯坦福大学的钱印一教授已经同意过来任职,中旗投行的李海闻、李青葵研究员,以及旗州大学的林毅夫校长,旗州经济研究院农业研究所的所长肖爱华同样会过来。
这是他构建的一个基本班底,除此之外,他希望另外招一批新的研究生进来从事基础数据的分析工作,他甚至给索罗斯和克鲁格曼写了一封信,邀请他们过来担任顾问。
国研中心的环境还是很优雅的,就是办公室老旧了一些,老旧也有老旧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