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年回收一次换新版,一举两得。
因此就算有人想伪造票版,可能他费心费力好不容易造出来,而“大顺纸钞”已经换新版了。
大顺铜钱就不铸了。
倒不是怕朝廷查,人家真不管。
比如汉代五铢钱,直到唐代还在使用,前后长达五六百年时间。就是明代也仍然在用唐代、宋代铜钱,尤其宋钱,存量相当庞大。
明代二百多年铸的铜钱还没有北宋两年铸的多。
因为铜钱属于价值币,不是信用币,只要含铜量实在,就能通行天下。
现今也没有冲床,铜钱都是采用浇铸工艺。
先设计出样钱交由工匠在精铜上雕刻出祖钱;再用祖钱翻铸出若干母钱;最后以母钱为本,用翻砂铸造的方法做出子钱,也就是在市面上流通的制钱。
其中祖钱要比母钱略大,母钱比制钱略大。这是由于铸造过程中会发生缩模。打磨抛光时也会导致尺寸及重量的减少,所以祖钱会提前让出余量。
铸钱倒是不难,技术含量不高。问题是要用真材实料,就没多少利息了。要是铜价再一涨,甚至还会亏本。
官钱为了节省成本,会搞些当五、当十甚至当百大钱,也就是说一枚铜板可以当五文、十文用。
但是这种钱在民间用不大开。因为现在的货币不属于信用币,不是你标什么就能当什么用的。
老百姓只看钱币料子。大钱虽然尺寸大一些分量重一些,但也有限。傻子才会拿一文当一百文。
天启年间兵部尚书王象乾甚至还请铸过“当千三”大钱,一个铜板当二两银子用,糊弄鬼呢。(天启年还有“十一两”铜钱,貌似是值十文重一两,不是一个铜板当十一两银子。)
尤其是铸私钱的,都是铜料,你官钱刻字,人家也会刻字;你刻什么,造假者就刻什么。完全没有防伪技术。大钱的市场很快就烂了。
市面上的私铸假钱一直和官铸真钱如影随形,无论哪个朝廷都无法解决这个难题。
比如再过几年后的张慎言就提出明末物价暴涨的一个原因是“非钱少之患,正钱多之患也”。
大明朝廷铸的铜币本来就少,而且还流入东南亚、高丽、倭国等地相当数量,市面钱不够用。那自然有私铸的填补,甚至要超过官钱数量。所以“则钱多于私铸之患也。”
除非是特别劣质的私钱,那倒是好区分。因为偷工减料的原因,比如锡铅锌掺多了,工艺又不好,会导致钱文模糊,色泽差,钱质脆容易折损。
比如“千钱不盈三寸”。一千枚私钱累叠在一起高度居然不超过三寸。甚至还有“贯之以缕,入水不沉,随手破碎”的垃圾货。
要么就搞出机制币来防伪。然而这太难了。就算水力或人工冲床能将就用一下,现今也找不到能刻钢版模具的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