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流窜

作者:三院老哥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称东虏。

建州、海西、野人三部是按地域划分,并不是按族群分。别说三部之间,就是三部内部的生活习俗也有差异,六十多个小部落互不隶属,而且混入了很多蒙人、汉人、高丽人等。把他们都叫女真只是个统称而已。

明末的女真人是不是宋代女真人后裔?有些联系,但不能完全看成一回事。不展开了。

到皇太极上位,尤其是他从林丹汗儿子手里拿到了元朝“传国玉玺”,他就不用再拉大旗扯虎皮了。于是把“女真人”改称“满洲人”,又改国号“金”为“清”。1元朝玉玺非是大蒙古玉玺。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前,成吉思汗以及窝阔台、贵由等几代统治者所使用的玉玺失传了。林丹汗那块玉玺被皇太极拿了后,据记载被弄坏了,乾隆又仿制了一块,最后被蒋秃带去小岛了。

“清”同样来历不明,没有官方解释,众说纷纭,不多提了。

李自成的“大顺”什么来历?

“六六大顺”这种搞笑理由看看就行了;“顺者昌逆者亡”同理。

这年头城镇被攻破后,民人多在纸上写“顺民”贴在门上防止乱兵打劫,也可能是个来源。

米脂县文庙早前立的石碑里有“予邑永唯兹赖,天朝赐之名曰大顺城可也。”或许李自成看过,也算一个原因。

“顺”这个字确实不错,从儒家的《礼记》、道家的《老子》,到司马迁的《史记》,都有阐述。

翻开《周易》也有: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明朝国号也能在《周易》找到,还挺合适。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元朝的国号取自“大哉乾元”,那朱元璋从后文选取“大明”非常说得通。李自成若要继承明朝正统,应该取“大和”两字?)

除此之外,“大顺”来历最有可能出自“谶语”。

明武宗正德皇帝时期,有个进士梁亿,撰写了一本《遵闻录》,多记录“野史”。

内中有一则——

高庙(朱元璋)尝命(刘)伯温卜历数之长短,伯温卜之曰:“遇顺则止。”

高庙遂以手书空,良久曰:“三百单八亦足矣!”

看来朱元璋理解错了,他还以为大明朝能延续三百零八年,没想到是被李自成的“顺”推翻。

李自成麾下将来有两个狗头军师,宋献策、牛金星,尤其宋献策,挺得李自成看重。他就是一算卦的,自然对各种“谶语”有所了解。由他提出“大顺”国号非常可能。

而且《推背图》也有,“黃河水清,气顺则治。”

还有个巧合事——

崇祯十四年,京师外面卢沟桥旁的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