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韩琦嘲讽狄青“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
但是,同样进士出身的范仲淹提议建立军校——武学。
宋仁宗同意了。可惜,“庆历新政”没两个月就玩完。范仲淹、欧阳修等改革派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军校随之关门了。
时隔30年后,王安石再次变法,“武学”再次开张。
全国各地开设了十七所,朝廷还专门为之编了教材——《武经七书》、《武经总要》。
课本还有《论语》、《孟子》、《春秋》等儒家经典。
军校学制三年,每年进行考试,不及格的要留级。三年学期满再考试,毕业后包分配工作。
如果入学前是低级武官,结业后则提升为“三路巡检、监押、寨主”,如果是平头百姓,则”授予经略司教押军队,准备差遣”。
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做过军校校长,他觉得《尉缭子》等兵法粗鄙,要把它从课程中删去,代之以《孝经》、《左传》。
有这样的校长,你能指望军校出人才?
到了南宋,军校增加到二十二所,但是不包就业。
想做官,还要参加武科举。不过武学的毕业生只要考最后一场殿试就行,不用再像别人要从地方解试省试开始考起。
宋代军校的教育质量咋样?应该不咋样,反正未见出啥名将。
究其原因,大概一是人数不多,每年毕业二三十个;二是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很多人只会纸上谈兵;三是没前途,最高也只授予从八品官,而且主要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并不去边关杀敌。
在南宋,就算考上了武状元,不过是个秉义郎(52级官阶中排46位),这和文状元马上任通判(高于副事长),三年后即入京火速提拔相比,相差甚远。
可惜了。
再就到了明代。
明代学校按照设置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
中央官学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武学、医学、阴阳学、四夷馆等。
地方官学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以及教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学、都转运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
此外府州县皆设有武学、医学、阴阳学,农村设有社学。尚有专为孔、孟、颜后裔设立的孔孟颜三氏学。
无关的先不水了。
朱元璋下诏说,“(元朝)学校虽设,名存实亡。今天下郡县并建学校,延师儒,招生徒,讲道论德以复先王之旧。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
每个县都开设官办学校,学生就近入学。
吉、凶、军、宾、嘉各种礼仪;音乐诗歌舞蹈;玩弓弩;开车;识字书法绘画;数学天文历法占卜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