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流窜

作者:三院老哥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p>

六艺早在春秋战国就是贵族必学的六种技艺。

这么看,大明士子学的挺多,不是腐儒,还会开车、射箭等。文武理三全。

但洪武二年又重行规定,“计分礼、射、书、数四科。”

赶马车不用再学了。射箭还要学习,而且要九十步中靶;数学须通《九章算术》。

然而科举不考那些啊,学个屁!

明代是民、军分治,相应教育对象分民户、军户两类(匠户等是贱籍,前期没资格受教育)。庶民采用“儒学”,军户采用“卫学”。

“卫学”生源来自卫所里武官子弟、军中俊秀。教学内容和“儒学”无二,并不是培养军事人才。想学兵法?回家找爹去。

朱元璋反对开办军校,理由是——

“析文、武为二途,轻天下无全才矣。三代之上,士之学者,文武兼备,故措之于用,无所不宜。岂谓文武异科,各求专习者乎?武学专讲韬略,不事经训;专习干戈,不习俎豆。拘於一艺之偏陋哉!今又欲循旧用武举、立庙学,甚无谓也!”

想法很疯满。

他孙子建文帝开了军校,南京“京卫武学”。

朱棣造反上台后以“徒有其名而无实效”,取缔了武学。

但是他后来又说:“岁久人心玩愒,武学亦不振举。军官子弟安于豢养,武艺不习,礼义不谙,古今不通,将来岂足为用?其申明武学旧规,严其课绩毋为具文应故事耳。”

武学重开,但,勋贵子弟们学个屁!吃喝玩乐不香嘛!

到土木堡战神朱祁镇时,“国家偃武修文八十余年,而武生恒寓教于应天郡庠,师不专其训,弟子不专其业,废驰多矣!”

于谦感慨道:“(武学生)皆出自膏梁,飧享富贵,惟务安佚,不习劳苦。贤智者少,荒怠者多。当有事之际,辄欲委以机务,莫不张皇失措,一筹莫展。不但有负朝延恩遇之隆,抑且恐误天下要切之事。详其所自,皆系平日养成骄情,不学无术所致也。”

于是,朝廷整顿两京武学,又“命天下凡武卫悉建武学”,“令五府、各卫所自指挥以上应袭子弟入学讲读”。“训教历代臣鉴及武经等书”。2到明亡前武学反复废、立好多回,略过不提。北京东城区现在还有个武学胡同,就是学校原址。

后来武学生源扩大,“凡武职官员下儿男应袭优给,并其余弟侄十岁以上者,俱听提调学校风宪官选送武学读书。”

然而,天子脚下的武学都办不好,何论外地。学个屁!

“比来生徒庸劣,盖由师道不尊、学规废弛所致……诸生有入学三年《武经七书》尚不能记诵者,甚至有经年不肯肄业者。况原选六百,今止二百余人。”

“两京武学、外卫军生争习举业,以窃科名,韬略弓马邈不相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