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数年前祖父告老还乡,居家讲学期间,董卓曾不止一次派人送礼,意欲拉拢结好,全被祖父拒绝了。私下提起董卓其人,祖父的评价便是“日后乱朝纲者,必此人也”,可谓极有先见之明了。
董卓笑了一阵,俄而怅然,叹道:“可惜张公已经离世,当初若非军旅羁劳,我必当亲自到场吊唁,唉,可惜、可惜......闵公,多亏你出面,否则我便铸成大错了呦。”
闵贡道:“张公与我同窗,承英一如我子侄,无论公私,都得舍命相护。”
董卓这时又笑起来:“闵公,实不相瞒,你那时一声断喝,我听在耳中,还道这张家小子是天子或是陈留王呢,一不留神,怕就犯下欺君弑王之罪喽,哈哈!”
他本意戏言,谁料话音未落,刘协立刻厉声驳斥:“臣子安敢调笑君王!昔日邓通戏殿上,大不敬,当斩。你胡言乱语,是想当下一个邓通吗?”
一语既出,满堂皆惊。张蒙看着董卓阴晴不定的脸色,心中着实为刘协捏了把汗。
邓通是西汉文帝时的佞臣,敛财无数、飞扬跋扈,当时人人皆避其锋芒,唯有诤臣申屠嘉在文帝面前直斥邓通戏谑无状,按律当斩。这一事迹记载于《汉书》中,虽然并不生僻,但在这种场合从一个八九岁的孩童口中说出,着实令人惊讶。
董卓张嘴讶异,低头目视刘协:“此子何人?”
闵贡应答:“此即陈留王也。”
董卓闻听此言,再看刘协,眼中光芒闪动,行礼致歉。
刘协见状,倒也不紧不慢,掸了掸双袖,一手横放胸前,一手往外展开,正颜告诫:“过而改之,善莫大焉。董公救驾有功,小过不掩大功,公家大度,不予计较。”
董卓认真道:“谢大王恩典。”
张蒙看在眼里,暗自点头。在他固有的认知中,东汉末代皇帝刘协身为九五之尊,给世人的印象从不离孱弱、无能等字眼,一生似乎都在窝囊中度过,是个十足的废物。但这个认知在他回忆起原主人过去的经历后很快就被推翻了。
通过与刘协本人接触,他发现,即便只是个总角之龄的孩童,刘协所展现出的素质与气度,已经远远颠覆了他对一般同龄孩童的看法。
无论是因为天资聪颖还是宫廷教育得当,如果只看当下的刘协,实在无法想到,此等人物,有朝一日会成为一个任人摆布乃至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傀儡木偶。
不过,认知反差的惊异,不只来自刘协一人。他慢慢回忆起了更多原主人曾亲身体会到的人和事,其中不乏前世的他“熟知”的人物。无一例外,他发现,这些人所表现出来的言行、性格、特质等等,都与他曾经笃信的事实大有出入。
他意识到,原来他从前了解的历史,都是极为片面的,而他却以偏概全,自以为已经窥见了历史的全貌。
换言之,褪去最初的骄傲与自命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