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要,那么为何楚国一直与巴蜀保持着友善关系,难道以楚国之威,还会在乎一个偏远的巴蜀荒蛮之地吗?”
王禅一听,摇了摇头。
“殿下误解了,并非在下不看重巴蜀之地,而是切身为秦国考量。
我楚国封地广域,之所以只能强于一时,却不能长久,皆因在大江流域不比大河流域。
大河流域长受大周天子之礼,民风纯善,农商共济,人员密集,是前朝与我大周中心之地。
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而楚地之所以能强于一时,却不能强于一世,皆是因此,楚地广博,却人员稀薄,许多地方皆是未开发之地,所以难与周全封地全境。
而秦国山川连绵,人员更是稀少,此时秦国举国之力,最多只能征调三十万大军。
若依此而进,纵是举国之兵,进入广博楚地也是难有其效。
最多如当年吴国一样,孙武有奇兵,长驱直入,可他却难据一城,究其理就是其在楚地不能依民以据。
若只得空城,反而会深陷泥潭。
而若此时秦国欲图巴蜀亦是此理,若秦国大军深入巴蜀蛮荒之地,说不定不仅难征片地,却还会引得其它列国对秦国伺机而动。
晋国地处中原,若能据得秦之城池,就如虎添翼可一直遏制住秦国,秦国反有灭国之威。
所以以此时秦国之威,实难得上庸城而有攻巴蜀之机。
就好比一条蛇,若是吞食了比它大的食物,就会成为一种负累,反而为成为猎人的猎物。
若它没有超越自身实力的欲望,猎物反而对它十分敬怕。
由此可见,不知殿下是否还认为吞楚,或是吞下巴蜀会是秦国之福呢?
当年吴国如此强势,攻入楚都,却也知难而退,非是兵不强者,而在于民无支撑。
楚之强大,莫过于庄王之盛,齐之强大不过恒公之宽,秦之竭起莫过于穆公之勇,晋之不衰莫过于文景之治。
可纵是如庄王之盛,齐王之宽,穆公之通,晋文景之治,也不能取周而代之,皆是一言而已,德不服天下,亦无一统天下之势。
若一统天下,先德而后武,先民而后兵,得巴蜀者可得天下,只是时与势不同,也难断定将来谁有此机会,可却并非此时的秦国。
此是在下拙想,不知殿下以为何?”
王禅还是第一次对着外人道出自己对天下一统的期望,他也从整个大周列国称霸的几个诸侯列国说起,所举之例自然是这几个列国所公认的强盛时期的君王而言,任何一个在当世都不可小瞧。
齐国先霸,在于当年齐国公子小白,用人以宽,重用相国管仲而让齐国盛极一时,史称恒公之霸。
只是齐国自管仲离开之后,恒公教子无方,世代王族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