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三年第一批医师就能出师,到时我们可以派遣部分人去诸位的封国交流医术。”
“如果你们有能力,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说服他们留下……但前提是不能以逼迫的手法。”
闻言,李元礼、李校察当即就同意了这个协议。
乐平侯席弘大眼睛一转,也同意了下来。他虽然能力一般,可察言观色的能力还是有的。
太子亲自作保,徐康王和高密公都同意了,显然这件事情利大于弊。
关键是他们家底子薄,根本就无力经营一个封国,引道教入场反而是个不错的办法。
现在就只剩下蜀王李愔和勋国公殷元,前者是不学无术准备回家问李恪。后者是家大业大很多事情反而无法自己做主,必须回去和家里人商议。
事情谈的差不多,殷元和李愔就很识趣的告退离开。
李元礼、李校察和席弘大则留下来,进一步磋商具体的合作计划。
这时陈景恪自己就退到一边,让武舒出面和他们协商。
人员方面没什么好说的,道教直接派遣传道者进入他们的封地,深入土着中间传教。
重点就在于贷款和采购物资方面。
具体贷多少才够用谁都不知道,物资采购更是如此,就连道教自己都没有计算出来。
不过他们是有备而来,我确实不知道具体需要多少钱能把封国建好,可我们能反推啊。
安置一户人家需要多少农具、种子、口粮,这些都是可以计算的。
你的封地大致有多少户人,乘一下就知道了。
非必须的物资,比如需要多少耕牛、多少别的牲畜,需要多少药材,甚至需不需要修建王宫等等。
这些就比较好说了,量力而行。
然后再看这些物资在大唐的采购价是多少,综合计算就能得出一个比较靠谱的估值。
眼见武舒拿出了如此详实的数据,李元礼等人对未来的合作更加有信心。
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不可能所有的钱都从道教借。
虽然道教提供的贷款利息比较低,可再低的利息那也是利息啊。
还是先紧着自家的资金来,等自家不够用再从道教借。
而且李元礼和李校察都是家大业大,自己也能出一部分资金,对道教的资金依赖性没有那么高。
他们更需要的是道教的人才。
武舒自然也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拿出了第二手准备:“我们道教最重契约,今日诸位以什么样的价格从我道教手中采购物资,只要合同签订就不会更改。”
“如果未来物资降价,那么诸位就要多花钱。如果将来物资涨价,不论涨多少,我们都会按照合同标注的价格兑现。”
听到这话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