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子里有座小学,乃海军某部援建。校名也由军委某领导题写。吴有治歌师带着赵海二人来到学校参观。由于正处于寒假期间,学校冷冷清清,枯枝败叶落了一地。赵海两人找来笤帚,帮助学校打扫一番。海青青问吴歌师,学校现在尚有多少学生。吴歌师回答,以前鼎盛时,学校每个年级都有三个班。每班四五十学生。当时校舍拥挤,严重影响到学校正常开展教学工作。后经多方努力,争取到了海军的援助。新校舍落成后,学校的拥挤状况得到根本改善。但渐渐地,在计划生育的影响下,学龄儿童出现数量的下滑。每个年级的三个班,被裁撤为两个班。再到后来,又变成了一个班,一直持续到现在。现在虽然仍能维持一个年级一个班,但每个班的学生数量已不可与从前同日而语。现在一个年级尚能维持20个学生的规模,已是十分不易。
不仅入学儿童的数量连年下降,而且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步履蹒跚。现在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以前由民办转过来的那一代,不仅年纪偏大,而且其知识储备与教学方法也大多陈旧落后,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最典型的,就是学校里没有英语老师。而城里的学校,已经在三年级就将英语教学纳入了日常管理规范中。高名侗寨小学毕业的孩子,只能在毕业进入初中后才能首次接触到英语教学。与城里孩子相比,他们明显落后了一大截。因此,村里凡是有点能力的人家,都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城里接受教育。这也是高名小学入学儿童逐渐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学也曾经努力引进一些年轻老师过来。无奈条件所限,很少年轻过来,受不了艰苦,就又纷纷离开了。于是,就只有年老的教师在苦苦坚守。
“这是我们这边普遍存在的问题。”赵书勤叹息道。“农村小学,几乎都面临师资断层的现实处境。年轻老师不愿意来,来了也扎不下根。”
“希望国家层面,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解决这些问题。”吴有治歌师忧心忡忡地说道。
海青青倚在一株红豆杉上,头搁在笤帚柄上,陷入了沉思。
参观完学校,吴有治歌师接着又带赵海两人到六十六丈洞游玩。六十六丈洞以前叫断魂崖,是以前如霜跳崖殉情的地方。据说崖高六十六丈,为了去除断魂崖的悲剧色彩而改为现名。如今,六十六丈洞已经被开发为一处旅游景区。高名侗寨为了方便有人到彼游玩,专门修建了一条旅游公路到彼。六十六丈洞距离高名侗寨约六七公里,沿途山重水绕,岩壑竞秀。穿行其间,赏心悦目之余,更有一番世外桃源的意趣。
快抵达六十六丈洞时,远远地就望见两道溪流,如两条白练一般,从崖顶笔直地垂挂下来,颇有一种李青莲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赵海两人颇为激动,加快脚步,直赶到悬崖地下。抬头一望,但见壁立千仞,飞瀑如雪。阵阵湿漉漉的气流扑面而来,夹杂着丝丝河床腥臭的味道。虽然没有李白笔下庐山瀑布的雄壮场面,但足以震撼人心,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