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 乱象丛生

作者:齐橙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经济有失控的危险,中央对此非常担心。从去年开始,中央把许多权力都下放到了地方,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充分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但问题就是地方的积极性过高了,各地都在大干快上,摊子越铺越大,已经完全超过了国家财力可支撑的程度了。”

林振华道:“对了,老何,我们这次去法兰克福装备展,也遇到这种情况了。各地盲目引进彩电、冰箱、摩托车等生产线,光是一个阿里斯顿的电冰箱生产线,据说全国就引进了九条,完全是一模一样的。”

何海峰脸上现出了何岚所说的愁云:“我刚刚看到海关和统计局分别报来的数据。海关方面估计,今年整个外贸的逆差可能要超过100亿美元,相当于全年出口额的一半。如果真的出现这么大的逆差,那么咱们这两年好不容易攒起来的不到1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全部填进去都不够了。”

“高部长他们也是这样说的。”林振华道。

“这是外贸。国内贸易的形势更糟糕,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到下游产业,今年许多商品的价格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统计局方面估计,今年的零售物价指数恐怕要超过8%了,消费者价格指数估计10%都打不住。”何海峰继续说道。

“这不就是通货膨胀了吗?”何岚惊讶地问道。

林振华好奇地看着她,说道:“不错啊,小小年纪,就知道通货膨胀了。”

何岚不满地反驳道:“什么叫小小年纪,我已经16岁了好不好?通货膨胀谁不知道,我们也学过政治经济学的。可是,不是说只有资本主义国家才会出现通货膨胀吗,怎么我们国家也出现通货膨胀了?”

林振华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只好把球踢给何海峰:“问你爸爸吧,他是搞经济的。我只懂工业,不懂经济。”

其实林振华倒不是不懂经济,而是他不知道如何向1985年的高中生解释社会主义国家也会发生通货膨胀这样一个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里,所有的价格都是由国家控制的,所以并不存在涨价的现象,这就给了人们一种社会主义国家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印象。事实上,经济学家们早说分析过,所有的商品都用票证来维持供应,这本身就是一种隐性通货膨胀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逐步放开对市场的管制,陆续调整了一部分商品的价格,导致物价水平有所上升。其中,1980年的调价幅度最大,当年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也就是人们习惯说的cpi增幅达到了7%的水平,不过,国家同时给城镇居民发放了物价补贴,所以这次涨价带来的冲击并不明显。在随后的几年里,物价每年约以2%的水平上升,而同期职工工资的涨幅更大,因此也冲淡了涨价带来的影响。

到1985年,由于投资过热,推动物价大幅度上涨,cpi在这一年突然达到了9.3%的高位,对于整个社会的冲击是非常强烈的。当何岚这样的中学生都知道中国也会发生通货膨胀的时候,那种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