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代甚至更早时期对木质战舰威胁极大的极大的爆破弹。1853年,俄土锡诺普海战,俄国就是凭借爆破弹彻底摧毁了土耳其舰队。但是随着火炮威力的不断增长和穿甲弹的采用,原有的装甲防护很快变得无法对抗迅速提高了的火炮威力。由于当时装甲材料是锻铁,防护能力十分有限。1880年代初下水的北洋水师超勇号的254毫米26倍径主炮就可以在3000米上击穿356英寸厚锻铁装甲。因此,当时主要依赖锻铁装甲或稍后的钢面铁甲的装甲巡洋舰不得不增加装甲带的厚度,才能抵挡当时大型巡洋舰上装备的200毫米以上的大口径舰炮的轰击。李鸿章在中法战争后购买新巡洋舰时提出的防护要求是:“甲不可薄于十二寸,如用钢面甲不可薄于十寸。”这基本上也是当时西方的普遍认识。但是巡洋舰的生命力和作用又更多的依赖于其速度和机动性,装甲重量不能太大,这就必然要限制装甲防护的面积。
因此,上述的甲带巡洋舰虽然从数据上看拥有厚重的水线装甲带,但是由于装甲巡洋舰的防护结构缺陷和装甲防护面积十分有限,对军舰的防护很不完备。不过正如约亨对蒙茨所说的,此时的火炮射速很慢,因此甲带巡洋舰的早期重点防护设计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面对速射炮的诞生,这种设计就无法继续用下去了,1887年,英国研制出了120毫米速射炮,射速达到了老式相近口径火炮射速的8倍。于是新的全面防护出现了,而这也标志着正规装甲巡洋舰的出现,法国的杜布伊·德·洛姆号就此诞生了。
不过约亨并不打算单纯的复制这种扩大侧面装甲的设计,前世约亨所了解到的甲带巡洋舰和装甲巡洋舰的区别是“装甲带和防护甲板并不相连”,也就是说由于侧舷装甲带面积过小,无法与水平装甲连接成一个整体。但是就算侧舷装甲带面积扩大和水平装甲连接起来,在约亨看来特依然不够完善,前世约亨看过的一些资料将英国伊姆佩里尤斯级装甲巡洋舰的装甲防护描述为一个“没底盒子”,还有的资料认为甲带巡洋舰的特点在于缺乏完整的装甲盒,因此未来形成完整装甲盒的设计才使装甲巡洋舰的真谛。
装甲巡洋舰的防护开始从早期重点防护到全面防护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走向正规装甲巡洋舰,特别是全面防护装甲巡洋舰的过程是随着装甲材料的发展和对于这一舰种的认识的加深逐步进行的,各国的速度也不一致。在1888年以后建造的装甲巡洋舰仍有不少是老式的,没有达到全面防护标准,如1890年前后西班牙和俄国的一些装甲巡洋舰。
那些在速射炮时代依然没有摆脱或没有彻底摆脱甲带巡洋舰防护方式的装甲巡洋舰在海战中都损失惨重。例如美西战争中的圣地亚哥海战中,西班牙1889年开始开工建造的、由英国奥兰多级装甲巡洋舰改进而来的3艘玛丽亚·特雷萨公主级装甲巡洋舰全军覆灭。其中奥肯多号在短暂的交火中,先是中了43发57毫米炮弹,造成其大部分舱面人员伤亡。而3发203毫米、1发152毫米、1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