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9功制匏

作者:炎宗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可东瀛不同,它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然后在相对封闭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完善的文化体系,并一代代改进从而保留下来。

所以,内藤淳一才会说,东瀛的文化基态决定,大和绘、茶道、能剧、莳绘等极具东瀛特色的文化种类,也许会沉沦,但很难湮灭。

所以说,大有大的精彩,小有小的璀璨,谁也不用羡慕谁!

如果李承能听到这套分析,肯定会对内藤淳一的学识,另眼相看。

这会没心思琢磨内藤淳一,他的注意力,全在眼前货摊上的一件四方葫芦上。

这是一个葫芦器的摊位。

在东瀛,葫芦不叫“葫芦”,而称为“瓢箪”,寓意吉祥,很受到东瀛民众的欢迎和喜爱。

东瀛的葫芦工艺,自有特色,重装饰,轻工艺,喜欢在髹漆葫芦外装饰色彩艳丽的布块,或者色彩繁杂的条穗,葫芦腰部的束腰带工艺,更是讲究。

在东瀛,葫芦不仅是装饰器,还有很强的“风水”属性——寓意是吸怪纳祥,招财进宝。如果常去东瀛的人都应该注意到,很多酒店、商场、旅馆以及茶室,都会装饰葫芦招幌。

眼前的摊位上,摆放着各色各样,大大小小的葫芦,最大的一件摆在正中,高四十多公分,外表布满东瀛传统花卉图案,腰部系黄绳装饰,葫芦口有木塞,由黄绳链接到腰部,整个造型端庄大方,宛如一位身穿传统和装的贵妇。

李承的眼睛,聚焦的并非这件“高大”的彩衣葫芦,而是它旁边的一只不太起眼的葫芦笔筒,笔筒中还插着一把侍女扇。

这个笔筒色泽红黄,口部和内里都做紫黑色髹漆,笔筒外围,还有缠枝花卉纹。

这是用葫芦切割镶嵌制作成的,应该不是东瀛的工艺。

李承之所以能注意到这个笔筒,首先是因为它是四方形的——常见的葫芦,即便切割,也只能切出圆弧形;其次就是它的风格,并非东瀛葫芦制器的“色彩”工艺,更接近清末民初津门的手艺。

葫芦长成四方形?清末民初就有葫芦模范了?

——很显然,这特殊的四方形,是在葫芦的生长期间,利用模具规范后自然生长的。

这件笔筒,制作工序就更复杂了,光是模具的套制时间和更换就需要极高的技巧。而且,这葫芦表面的缠枝花卉纹,也是模压出来的,要做到清晰平顺,模范的雕刻非常重要,再加上套模,其难度可想而知。

即便李承融合几个人的记忆,他也不是万能的,匏器不算他的强项。

他所了解最多的匏器,就是蝈蝈葫芦和蛐蛐葫芦,至于这种方形葫芦笔筒……以前没见过,记忆中也没有。

虽然不熟悉,但他能看出,这一件四方葫芦笔筒,绝不是普通的民间匏器文玩。

之所以说不是普通的民间匏器文玩,不光是因为制作工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