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9功制匏

作者:炎宗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序复杂,还因为其艺术水准,而且,年份也不浅,不是百年之内的东西。

具体是哪位大师的作品?不上手,他很难鉴定。

摊主六十多岁,长须,戴着单孔眼镜,正在为一尊葫芦裹腰——编织束腰彩带,只见他手指翻飞,几缕丝线在手指缝隙间流转,很快编织出一小段颇具东瀛特色的丸子结——在彩带绳上打一个个小球球的一种结绳方法。

等老先生编织小歇时,李承才开口招呼,指指这件方形葫芦笔筒问道,“哈伊,请问老人家,我可以上手吗?”

“中国人?”摊主抬头,边将手中物件放在一旁,边起身笑着问道。

这还是第一位辨识出自己是华人的摊主,李承笑着点头,“老先生对中国很熟悉?”

“早些年,我随父亲在津门经商……”老先生的回答,没出乎预料,“这件东西,是我父亲在津门经商时,偶然得到的,已经五十多年。你上手吧。”

五十多年前?津门经商?

那就是三四十年代,从津门流出的物品。李承点点头,这与自己的目测,差不离,老头子没说谎。

为什么李承对他的印象,突然从“老人家”变成“老头子”?

盖因那个时代在中国经商的东瀛人,基本上都不是啥良善人士,坑蒙拐骗偷抢,什么都干——两个杀一个,肯定没冤枉的。

不管眼前老头子是否好人,他父亲当年,必定欠中国人一笔账!

所以,李承也就没啥谈话兴致,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四方匏器上。

先将笔筒中放置的一把侍女扇拿出来,手心翻翻,看看,花孝顺竹(东瀛的一种竹子种类)制杆,扇面为丝绢,很普通的当代装饰品或者说工艺品,不值钱。

扇子放在一边,李承将方形笔筒连同竹根底托一道拿起来。

先看的自然是竹根底托,应该是后来定制的,有点年头,型制还是挺精巧的,竹根凹槽处,刚好可以放入这件匏器笔筒,大约能卡住笔筒底部两厘米高度,让轻飘飘的匏器笔筒置于其上很稳固。

但,也只能算是精巧,并非古玩或者文物。

随即又将竹根底托放下。

将这件方形匏器平置于手上,高度在二十个(公分的口语词)出头,底部边长八个左右,口部边长五个左右。

李承啧啧惊叹,这种收口方形葫芦,要模压出套模上的花纹,这工艺要非常高明!

腰部有些微的内凹——无论怎么套模,葫芦还是有腰的。李承又掂了掂,重量大约不到一百克,这可是加了髹漆之后的重量哦。

也就是说,这只葫芦的内瓤,掏的非常干净,才能有这种“轻飘飘”的感觉,但是,深色的髹漆,又让它看起来非常“沉稳”。

这也是一种反差极大的工艺特色。

翻看笔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