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古籍难题

作者:炎宗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此类。

最难的是家刻本,即名家名人自刻本。

宋代的文治之所以能冠盖历朝历代,与朝廷比较重视教育,大力奖赏刻书的风潮,有着比较重要的关系。

像毋昭裔(后蜀刻书家)的后代毋克勤,就是因为捐献了《文选》和《初学记》的书版而做了官,毋家也因为刻印书籍发了财,据说家累千金。

再如南宋学者吕祖谦,因进献了自己编选的北宋时期的诗文总集《宋文鉴》一百五十卷,得到了朝廷赏赐的大量银两和绢帛。

这也就造成宋朝出现让鉴定师头皮发麻的各类“家刻”本。

这些家刻本往往制作精良,用墨考究,编辑、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考异,详审精确,绝对是宋版书中的精品之作。

这本书面前,李承整整花费了四十分钟,朋济明同样头大无比,他也没能准确鉴定。

现场有人说是宋本,有说明本,又有说敦煌本,还有说是唐本,唯一没有人说是赝本。

李承眉头越皱越紧!四十分钟鉴定,竟然只得出一个结论——非宋本!也非后人伪作。

他的眼睛盯着亚克力牌上的拦标价,两万港纸,这价位给的,也让人淡疼!

说是宋本或者宋代之前的版本,这价位低了很多,黑市价十万港纸还差不多;若是明本或者清精品本,这价位又是市场价,明显不符合黑市小拍的拦标价低于真品市价的规则……

不对!

自己疏忽了!

为什么不去考虑元本?

元代书籍,很少有人去研究,也少有人去专门收藏,很多人潜意识认为,元代书籍质量一般,这还真是谬论!

元代统治者虽然出身蛮荒,对于刻书、印书却很注重,早在入主中原之前,就兴办官方刻书。太宗八年1236年成立编修所,在平阳立经籍所,编辑、印刷经史书籍。

据《元史》记载,元代的皇帝时常亲自下令,刻书印书,尤其是皇帝特别感兴趣的经史著作一路行省,散放民间。

如大德三年中书左丞孛罗铁木儿将译为蒙文的《孝经》进上。

武宗诏谕此乃孔子微言,自王公达于庶民,皆当由是而行,命中书省刻版模印,诸王而下皆赐群臣。

仁宗喜读《大学衍义》,认为治天下,仅此一书足矣。遂命将《图象孝经》、《烈女传》同时刊印。

延佑五年大司农进苗好谦撰《栽桑图说》,皇帝非常赞赏,有助于农业的发展,即命刊印一千部,广散民间。又如:泰定二年还曾刻印《救荒话民》一书,于各州县颁行。

这是二十四史中《元史》有关元朝皇帝与刻印的记录。

想到元代藏书,李承脑海中立即想起元代刻印书籍的特点:黑口、赵体、无讳、多简。

黑口:就是粗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