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我拿走。”
“不可能!”那老摊主回绝的也很干脆,甚至带有一丝怒气的感觉,“看你的样子,应该是个识货的,这杆戥子很完整,乾隆朝义成行的老东西,六百,不贵!”
嗯?小摊主也不能轻视啊。
刚才自己都没注意到义成行的标记,他怎么说得这么清楚?
从怀中掏出激光手电筒,沿着琵琶盒、撑杆、秤盘再度细细察看一遍,这次,终于找到——在秤砣的底部,刻印有义成行的繁体“成”字。
李承的脸上火烧火燎的,不好意思啊——来之前就想着“碾压”一帮小摊贩,没想到,第一家第一件货品,就给自己当头一下。
有义成行的标记,这杆象牙戥子,六百的价格,不算贵。
义成行是清代乾隆皇帝开羊城、泉州海禁之后,迅速崛起的十三行之一,清朝指定的对外贸易垄断机构。十三行的潘、伍、卢、叶四大行商,潘有度、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号称“羊城四大富豪”。
其中,叶上林家的商号,就是义成行!
顺便说一句,他是十三行中,唯一唯一成功退休的洋行行主。
义成行的戥子,又比普通商行的戥子,更有收藏价值。
自己刚才疏忽了!
有关戥子的最高成交价,为2009年中海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杆元朝的八品相戥子,最终拍出二百二十六万rmb的成交价,同样是象牙杆。
当然,这杆戥子肯定未必能值这么多钱,但有商号标记,品相达九成,市场价格低不了。
“老先生,五百吧。刚才我没注意,并非无礼取闹。”李承歉意的回复一句,但还价还是要还的,这是古董行交易的习俗。
这位老者没吭声,五秒钟后,他轻轻叹了口气,“拿走吧。”
语气中,有些不舍。
这应该是个有故事的老者,并不像真正的生意人。
李承很爽快的掏钱付账,随即又将戥子重新装进琵琶盒中,随手递给身后的吴伟——吴伟手中拿着一只从宾馆借来的布袋。
开张大吉。
让李承对这摊位来了兴趣,手电筒梭巡一遍。
嚯!早期的鸟儿有虫吃!这老先生的铺子应该还没人看过,一共六件物品,虽然价值不算高,可件件都是真家伙。
这就非常难得!
李承店中销售的价格主流,就是这些价值几千到两万港纸的货品。
毫无疑问,对面的摊主是一位老藏家,估计急着用钱,出售一些不太贵重的藏品应急——普通包袱铺不可能这么有良心。
对方是藏家,那就不能当成普通的小贩,李承这次验货很认真——这是对同行的尊敬。
左手拿着手电,右手拿物品,一件件的鉴定并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