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战国铜鼓

作者:炎宗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赵帆似乎没注意到两丈远的谈话,捏着烟卷明灭中问道,“套娃不是苏盟的么?怎么东瀛也有?”

他的声音很大,传出去,法梧树下的人影,立即停止谈话。

李承没法往下听了,只得就着他的话语说到:“套娃究竟起源于什么地方,没有定论。大多数风俗学家认为,苏盟套娃,源于东瀛。”

李承说的,也算是一桩历史谜案吧。

新世纪后,俄组织为套娃申请非遗时,东瀛人跳出来反对,认为苏盟的套娃,是十九世纪俄籍画家马留丁取材于东瀛的七福神套娃,并列出厚厚一沓资料,显示从十四世纪镰仓时代末,东瀛就已经有七福神套娃的原始版本出现。

俄组织根本就搭理这一话题,依然我行我素,只有一名新闻发言人在答记者问时,轻描淡写的说道:“我俄的套娃,创意取材于复活节彩蛋,与东瀛神马的,毛关系都没有。”

一句话,将东瀛人怼得半死。

这么说一点毛病没有——复活节彩蛋也是套装结构,绘制精美的蛋壳层,内置精美小礼物及蛋黄层,蛋黄同样是小盒子,里面盛放的是最珍贵的礼品。

两者的结构创意,一毛一样,而复活节彩蛋是典型西方工艺品——十三世纪文艺复兴所兴起的蛋壳艺术的璀璨结晶。

与你东瀛人,还有关系么?

最终,俄人拿走了套娃的非遗。

说实话,李承心底还是认同套娃取材于东瀛的说法的。

套娃的创意来源,也许和复活节彩蛋有些相似,但两者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完全不一样。

复活节彩蛋,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承载着耶稣复生的厚重的宗教文化,而套娃,则是典型的人文文化——母子的孕育文化。

母子文化,是东瀛孤岛文化中的很核心单元——强调多繁育后代,以应付天灾、战争等对人口所造成的大量损失。

文化基因的不同,注定俄罗斯根本不可能产生这种工艺品。

那么,俄罗斯套娃为什么又会发扬光大且世界闻名呢?这与苏盟成立之后,为抵御西方侵略所提倡的“多生多育”政策,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套娃明显是多生多育的象征。

好吧,扯远了。

法梧树下的那三人听到李承与赵帆的谈话后,静静的站了会,也许是在揣度李承两人有没有听到他们一行人的谈话吧,见李承俩人似乎没什么异动,便挪动脚步很快消失在黑暗中。

赵帆很快掐灭烟头,放在脚下碾了碾,起身,看了眼李承。

他是做什么工作起家的?刚才听到黑影中几个人的谈话,就觉察到不对,又见李承“冒失”的偷听,最近几年,国内黑市作假的那帮人,猖狂地很,赵帆自然不希望这帮人盯上李承,于是故意扯起话头,打断李承的“招祸”行为。

李承自己还不知道呢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