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帆也不打算解释。
回到主路,李承很自然的再度来到售卖套娃的包袱铺这里——为什么东瀛明治时期的工艺品会流落到羊城黑市?
可惜的是,包袱铺上,一水的旧货,什么教科书、奖状、废旧的笔记本,还有新农村老式钢笔,根本查不到线索。
看样子,很像将某位孩子书房里的废旧东西,被摊主打包收购,摆出来处理的。那套七福神套娃,应该是大人送给孩子的礼物。
李承翻了一遍,没什么收获,有点失望。
以他的猜测,很可能是清末民初留学东瀛有很大关系。当时虽然清日发生过几次战争,可民间交流还是很活跃的,赴日留学是仅次于赴美留学的热潮之一——后期甚至要比赴美留学更热门。羊城周边素来富裕,有钱的学生带回来这么一套明治“玩具”,还是有可能的。
另一猜测,那就是生意往来。
七福神毕竟是“财运之神”,也许,某位羊城周边的商家,负责东瀛商贸,他自然要祈求东瀛的财神爷帮助嘛。于是,购置了这么一套七福神。
猜测始终是虚的,找不到这套货品的原主人,这套七福神的市场价值就会有所欠缺(古董行叫来历不明)。
吴伟回来了,三人继续向前。
此时已经过四点,天边露出鱼肚白,很多摊位将油灯熄灭。至于说看货,对不起,自己拿手电筒找。
又走了几家摊位,李承的目光落在眼前的包袱铺上。
这是一个“铜件”包袱铺。
在正规的考古学教材中,铜器纲中,又分为九属:鼎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铜镜、铜杂器也就是铜件。
铜件就是铜器杂件,譬如灯、炉、梳、笄、铜钱、杖首、熏炉、线盒、带钩、金铫、熏器、滤斗、建筑饰件等。这类器物主要出现在战国以后,与青铜器功能发生变化有关。
当然,做古董生意的肯定不会严格执行教科书标准,这家包袱铺中,就夹杂有几块破旧的铜镜、破损的铜戈,还有两柄看似完整的铜剑,倒是没有看见铜鼎等犯忌讳的青铜大件。
铺面很大,是李承一路逛来最大的铺面,两床被单相连,上面摆满了各色零碎。摊子大,货品多,挑拣货物的人也就多,所以看摊的人也多,足有四个。
空气中,弥散着一股铜臭味,那是铜绿的味道,看来还是点真货的。
摊位前,有几人在翻看那堆布满铜绿的铜钱,还有人在把玩着破损的青铜兵器,将正面挤得满满当当,李承几人只得往侧面去。
侧面的位置自然没有正面好,他面前摆放着一尊圈足象鼻香炉——两侧炉耳象鼻造型,这是香炉中的经典造型。
整个器型,口径与足径等同,约十二公分,高八公分,两侧象鼻最相距二十公分,腹外径在十五公分左右,颇为雅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