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筒光线照射上去,透着一股幽幽的冷光。
咦?真家伙呢。
李承让赵帆打手电,自己上手。
左手托炉底,感觉微微内凹,重量在一点五公斤左右,份量对。
右手沿着炉壁走一圈,有些润,手感还可以。手电筒光照后,折射线中带有一丝丝紫色,这算是紫铜炉。炉膛内部无明显的凹凸,也没有沙眼,有香灰积垢。两侧象鼻根部雕刻象眼,鼻尖微微上翘,这是清后期民间香炉造型——求雅致而不求肃穆。
再翻过炉身,底部内凹,刻“大明宣德年制”。这款号当不得真——宣德朝之后所铸香炉,勿论民间还是官府,一半都留这种款。
这是一尊嘉庆、道光朝的民铸香火炉。
“请个价。”李承抬头对这边的看摊人问道。
香江人信佛的很多,这种家供香炉还是很受欢迎的,如果价格不贵,倒是可以带回去。
那人做不了主,和坐镇最里面的那位戴帽子摊主嘀咕几句后回来,对李承比划个手势。
夜色深沉,李承自然不会理会这种有着无数种解读方案的报价,装作没见清楚,直接问道,“看不清,你明说吧。”
“八百!”那人张口说道,带有点中原味道。
李承一怔,这声音,有些耳熟啊,一时间没想起来在哪儿听过。
这价格带回香江,利润还可以,但李承依旧还了一嘴,“五百,我带走。”
那人又转身和同伴商量后,再次说道,“中!”
这个极具中原特色的词汇,让李承终于想起在哪儿听过这声音了——十多分钟之前,法梧树下,就是这家伙。
李承不动声色的付钱交货——刚才,自己可是和赵帆高谈阔论一番套娃的来源呢,自己能听出他们的口音,他们未必就不能听出自己的。
“老板,不多看看?”见李承转身(其实是把铜炉交给吴伟),那人竟然主动招呼了,这在黑市很少见的。
结合他声音较为年轻,李承瞬间为这名看摊人,贴好“新手”标签。
李承顺势低声问道,“有没有什么好货推荐一下?”
“这里不都是么?”那人又说道。
李承呵呵一声,没再说话。面前确实有不少东西,可是其中几件真品都是残件,应该来自某一件青铜车马上的配件,自家开店又不是博物馆,要这东西有啥用?至于其它几件……一股子酸臭味,不提也罢。
“四子,别乱说话。”那位摊主年岁要大些,不知道是不是“四子”在法梧树下所说的“大哥”——刚才他没开口,李承并不清楚所谓大哥是谁?
“把这件东西,给那小哥看看。”
他从被当作座凳的木箱中翻出一件东西,递给“四子”,很快转到李承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