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告诉你,这幅画,来历不正。”
对于朱允烈的这句话,李承一点也不惊讶,正是他所猜测的。
他没说话,等待朱允烈继续往下说。
朱允烈弯腰从画匣的丝绸垫下面,翻出一张纸条,递给李承。
李承接过来看了一眼,眼神微缩。
这是一张交易单,交易双方为“山本悬藏”和“朱云加华”,交易货品就是“菅原道真《观梅图》”,也就是李承刚才看到的那幅画。
交易金额为“六百五十石大米”,交易日期为“大正八年二月九日”。
朱云加华花费六百五十石大米,从一位名叫山本悬藏的东瀛人手中,拿到这幅画作。
交易单微微泛黄,年头够久,只是很不正规,顶头部位呈现锯齿状,似乎从信笺上随手私下,然后随手写就。
本质上,它几乎没有法律效应,但能作为一个“小证据”存在——如果能查到山本悬藏的来历,并找到他的笔迹的话。
“请问,这位朱云加华是您……什么人?”李承将交易单还给朱允烈,问道。
“本名朱加华,我的太祖,我爷爷是太祖的第三子。”
“失礼!”李承拱拱手以示歉意,“朱老太爷,当年又是如何达成这份交易的呢?这位山本悬藏,又是如何得到这幅画作的?”
也许是因为这幅画作太重要,李承显得有些絮叨,好在朱老不以为意,微笑着讲述这幅画作的来历。
清末民初,朱家是无锡著名的商家,其源生商号以经营粮食、水产闻名于江浙沪。东瀛缺粮,盛产海鲜水产,因此,朱家源生商号有一条专门跑四国岛、大阪的线路——运去江南的粮食,带回东瀛的海鲜水产以及各种土特,生意一直不错。
开拓这条线路的,正是朱敬圃的爷爷朱加华。
一战结束后,东瀛爆发一次所有人都没能预料的革命运动,那就是1918年的米骚/动事件,无数粮食被抢,米店被砸,粮食被焚烧,东瀛缺粮达到顶峰。
源生商号的合作对象,是当时东瀛著名的商社铃木商店(东瀛二十世纪初著名的商社,曾喊出压到三井、三菱,三分天下的口号,后因经济危机破产)。铃木商店在这次事件中受到严重冲击,多家店铺被烧,甚至连会长铃木美子的住处都被焚毁。
朱加华听闻消息,认为这是一条绝好的发财机会,组织同乡商盟,一次性运送五商船粮食,前往大阪——大阪、神户一带是当时东瀛经济最发达地区,也是缺粮最严重的的地方。
这次交易,出奇的顺利,铃木商店社长金子直吉对朱家也非常满意,为源生商号配满各种东瀛产品,朱加华准备第二天返程。
可就在当晚,他的船被码头装卸工人所困,为首的是一名叫藤田信一的人,提出交易请求——希望朱加华等人将船上剩余的粮食(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