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桌上散开,露出里面两只斜躺着的马儿。
嘶!李承咬着嘴唇,让自己不要显得过于兴奋,可是,脸上的肌肉还是忍不住抽搐两下。
他最担心的是陈数在表述时陶、瓷不分,把三彩舞马陶器说成瓷器,毕竟,唐代的三彩陶器太有名——虽然唐代三彩陶器也很有市场价值,可陶就是陶,和瓷器那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阶层,起点就不一样,两者完全没法比。
提到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很多人要说什么瓷坯不同、烧制温度不同,对一个外行人说这些没用。其实陶器与瓷器的区别鉴定,很简单,一是看玻璃光,二是听声。
瓷器的挂釉很深,表面半透明,器物表面有一种蒙上一层玻璃的感觉,百分百瓷器。如果再不懂,在器物的壁上弹一下,瓷器的声音非常脆,陶器嗡嗡的很迟钝,极好辨认。
至于李承,他自然不需要动手判断陶、瓷之别,只需要看一眼就知道。
瓷器!衔杯舞马瓷雕器!
将两尊舞马扶正,心情虽然激动,可李承的手还是很稳当的。
两只舞马的造型基本一致,抬右前蹄,左前蹄直立,后两蹄子微蹲后曲,昂首,口衔杯,做舞蹈状态,踏踏舞步,风华绝代,正是标准的衔杯舞马瓷雕。
整个瓷雕踏在一块瓷板上,瓷板宽约六公分,长约二十公分,板面上青釉,底层无釉露胎,有干裂痕迹,板中微微上翘变形——瓷板烧制想要保证平滑需要极高的工艺,唐代制瓷技术还达不到。
马身通体三色,青釉为地,带白斑点。
马鬃、马鞍、马尾为橙,马脖系棕色铜铃,丝带紧贴马身。
马口衔杯,杯身为棕黄白三色点染,杯口内为实只取其形。
李承以一个资深制瓷人来看,并非当时的匠人不想用空杯,而是当时制瓷技术实现不了,这衔杯应该是将马身制作完成后,用瓷坯硬“塞”进口中,而非一体制作。
面前这尊衔杯舞马瓷器,一共有五处脱釉,最大一处在马尾部,铜钱大小,其他几处稍小,黄豆粒大,通体釉色有淡淡的裂纹,这是釉裂——千年以上瓷器或多或少都有这毛病,但不影响,但最好尽快做保养处理。
总之,这件瓷器的完整性已经远远超过李承的预料!
精彩程度也远远超过李承的预料!
国宝级唐代彩瓷雕!
一提到唐代瓷器,人们印象中就是“越青邢白”,其实唐代是有彩瓷的,而且非常漂亮。
1969年,内邱、临城两地发掘邢窑遗址时,发现大量的橙黄釉下彩瓷片,其中就有马蹄形釉下彩瓷片出土,当时就有人推测是“舞马瓷”,可惜未能拼凑出整形。
1981年“上虞”越窑遗址(越窑遗址有很多处,上虞被认为是唐代早中期越窑遗址)就出土过唐三彩试烧瓷器的土层,发现大量唐三彩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