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红官之争

作者:炎宗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图案鲜活生动。

我去?这是第一批醴陵主席瓷?

连忙将杯盖放下,端起直筒型茶杯。杯内有茶水,看不见内底,但侧壁的釉下彩月季大花看得很清晰,花为粉红叶为墨绿,双勾填色,非常鲜艳,像簇新的一样。

也正是这种视觉上的“簇新”,让李承刚才没能第一时间发现异常。

连忙将这件直筒杯举起,李承歪着脖子看底款,瞅了眼,心头大喜——楷体湘南醴陵款配和平鸽飞翔图案。

这是建国后第一批醴陵贡瓷——1958年送入中南海的红色用瓷!

这是掩盖在历史迷雾下的“胜利杯”!也是新中国毛瓷开山作!

同时,这方胜利杯,也拉开一桩很隐秘的“红官之争”序幕。

红色官窑,虽然历史并不久远,但因为尊者讳或者其它一些原因,很多人搞不清楚内里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这件“胜利杯”釉下彩瓷发展史,来捋一捋真实的历史。

醴陵釉下五彩瓷于1931年随着湘南瓷业公司的倒闭而夭折。

新中国成立之后,湘南人一直秉承着“主席用上故乡瓷”的愿望,对醴陵窑口进行抢救与恢复。1955年,新的醴陵陶瓷研究所成立,开始寻访当年釉下五彩的工艺传承。

他们找到原湘南瓷业学堂陶画班老艺人吴寿祺,吴老擅长釉下彩绘,特聘请他出来传授技艺,培养人才。从此,失传20多年的釉下彩瓷开始恢复生产。

1956年,湘南汇报团于羊城向主席申请,提到成立瓷业公司统管醴陵瓷业之事,主席当即表示这好嘛,可以试办。之后国家马上投入了八百万,轻工部派出专家组改进醴陵窑,这为给国家领导人和国家机关烧制釉下五彩瓷做好了关键的准备工作。

1958年主管单位作出决定,从陶瓷研究所和公司所属各厂选调优秀技术工人一百多精干力量,组建醴陵艺术瓷厂,作为生产釉下彩瓷的专厂(窑口),厂址设在姜湾寨子岭。

建国后一直到1958年,中南海用瓷,基本上都是景德镇建国瓷厂、景德镇艺术瓷厂、人民瓷厂三家提供。也就是说,这三家是当时的红色官窑,代表着景德镇瓷业的千古名声。

当时人们讲奉献,景德镇的瓷艺大师们对醴陵窑的恢复,提供许多帮助,包括窑口改建,手工制坯的培训、釉色处理及瓷土秘方分享等等。所有这些,都让醴陵窑口在制瓷方面,有着飞速进步。

1958年,醴陵群力瓷厂接受“毕业考”——为伟人制作一套主席茶盖杯。

醴陵瓷厂不孚众望,一共制作素色白瓷杯三十件,釉下五彩杯三十件。

素色杯不提,单说五彩杯。

杯体花卉全是采用釉下五彩技法手工绘制,再施薄釉经三次烧成,使颜料覆盖在釉下而又溢于瓷表,感觉晶莹泽润,绚丽多彩,花色与图案有四品: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