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沙俄艺术

作者:炎宗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伦的皇家道尔顿(1815年)、韦奇伍德(1759年)成立的历史还要悠久。

它是沙俄皇家瓷器专用供应商,自1744年至俄罗斯革命爆发1917年为止,一直被称为是“imperialporcelain”(皇家瓷器)。

1917年之后,更名为“国瓷工程”。

八年后的1925年,在俄罗斯科学院成立200周年之际,为纪念改善了瓷器制造技术的科学家、诗人、艺术家罗蒙诺索夫,于是以这位学院创始人的名字重新为“国瓷工程”命名,此刻才正式得名罗蒙诺索夫瓷器厂。

罗蒙诺索夫真的改善俄罗斯的制瓷工艺?

其实,只能说他将俄罗斯制瓷工艺的流程规范化,能烧制出来瓷器——当时全欧陆,只有德国可以烧制瓷器,俄罗斯真正的优质瓷器直到十八世纪末才研制成功。

将锦匣放在面前,扁平长方体,长约四十公分,宽约三十公分,高约十五公分,搭扣翻盖式,应该是二战后重新定制的礼品盒,翻盖式。李承的眼睛落在极具俄罗斯特色的钴蓝网纹刺绣匣面上,一道道网格线,是用金银线攀织而成。

“钴网”这种花纹,是二战后崛起的俄罗斯代表性图案。

1944年列宁格勒战役胜利后,画家安娜·亚采科维奇,将一套谢拉菲玛·雅科夫列娃雕塑师的茶具,涂满了这种“钴网”图案,以此来纪念那些被封住的十字格子形窗户,和照亮被封/锁的列宁格勒的探照灯灯光——二战期间列宁格勒所有的窗户被贴住,以便减少因炸弹爆炸而带来的震荡,同时将窗户全部用黑纸、被子以及其他不透光的物品封住,以便进行灯光管制。

这一图案是二战期间俄罗斯人民顽强抵抗的印证和象征。它一问世,便受到狂热追捧,出现在瓷器、服饰、刺绣、套娃、漆器等无数艺术载体上。

“李老板连这刺绣都认识?”

杜老在苏盟留学五年,对俄罗斯了解颇深,伸手摸摸锦匣的刺绣,满怀感慨,“托尔若克金制刺绣,是俄罗斯传统艺术。我现在还记得,当年在基辅和莫斯科出席宴会时,俄罗斯妇女身着金制刺绣的华丽场面。”

说就说吧,还眯着眼睛摇晃着脑袋,一副沉醉模样。

幸好这会杜大妈不在,否则绝对挨呲!

托尔若克金制刺绣与中国的金云织锦,有些类似,但它们更多的用天鹅绒或呢绒面料做底料,成品有强烈的立体凹凸感,富丽堂皇、雍容华贵。

盛装物品的盒子,都用金制刺绣包装,李承越发对内里的物品感兴趣,伸手翻开盒盖。

里面塞有锦缎丝绸,中国式纹案,应该是杜老后来添加的。

掀开丝绸,露出真容,李承嘶了口气,确实是件好东西,连忙双手捧出来。

这是一件俄罗斯盘式异形瓷雕盘,椭圆形,长径约三十二三公分,宽径约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