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红旗20

作者:炎宗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司机”和保镖份上。赵梅坐上副驾后,揉揉眉心,扭头问丈夫,“北美韩裔女朋友、司机、保镖……你说这男孩会不会不是国内的?香江或者弯弯,哪个有钱家的人?”

“香江?普通话说这么好的人很少啊。我偏向于京师大院子弟,那男孩口音有点京味。”

“但京师大院子弟,没人敢这么高调吧?”赵梅反驳。

俩人启动车后,跟上李承座驾,一路瞎猜。

城隍,极具中国特色的一位神祗。

成书于春秋战国的《周官》,有最早的城隍记载,城隍并非神,而是中国古代儒教祭祀中的一位“护送祭文和祭品”的跑路官。在秦汉时期,它又演变成主管人生世寿命的“判官老爷”,所以有“城隍爷”,到南北朝时期,经道教演衍成为地方守护之神。

与静安寺在整个大明朝被“忽视”不同,中海城隍庙在明朝非常受关注。明太祖朱元璋诰文勒石;朱棣敕令建造左右配楼;弘治朝赐匾额;嘉靖建牌坊;万历朝大修……

1966年,城隍庙停止宗教活动,改豫园商场,大殿改作老城隍庙工艺品商店——这一商店堪称城隍庙古董古玩市场的前驱。1988年城隍庙产权重新归还给市道教协会,工艺品商店迁出庙宇,也没能改变城隍庙古董古玩市场在大中海首屈一指的地位。

改开之后,整个大中海古董古玩市场有五六处之多,最有影响力的两处:会稽路旧货市场是最大的散货集散地;城隍庙古玩市场是较为正规的亭店式古董市场。

城隍庙一带最有名的街道叫中海老街,一水的古色古香建筑,改开之后得以修缮,许多百年老店重新开张。这条街,飞檐翘角,花边滴水,黛瓦粉墙,红柱马头墙,展示最为纯粹的海派文化,比摩罗街更有味道。

街两旁的店铺和八角亭,出售卖各类工艺品、古董,各色中海风味小吃,人流量超高。

张苏陵原本想要一起走,可看着两年轻男女紧握的手,改主意,笑着建议,“阿承,你走左边,我走右边,十一点半在馆驿街交口集合(馆驿街将中海老街分为东西两段)。啊哈,到时候看看我俩谁的东西好,怎样?”

说完,也不等李承回复,牵着自家媳妇手,“就这么说定了哈。走走走,不耽误小两口亲热。”

李承笑笑,这人除了嘴碎,其他都挺好。津门是古玩大市,不仅中式古董多,欧美艺术品也不少,这也是他下意识的交好张苏陵的原因之一。

捡漏最容易的地方是地摊,而不是这类店铺,所以张苏陵虽有捡漏的心思却没敢提,只说“谁的东西好”。

又不是什么正经赌约,李承没在意,与泰勒两人四处闲逛。泰勒是个假假的摄影爱好者,拿着相机不停的咔咔咔,李承负责背包、服务员兼背景板,时不时买点特色小吃,她玩得不亦乐乎。

惊喜总在不以为意中出现。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