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中海相机

作者:炎宗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p>

港币的“黑市效应”截止到明年年底——明年亚洲股灾,华币入港,力挺港股,一举让东南地区所有国家承认华币的世界一流硬通货地位,至此,港币对华币,不再有“黑市效应”。

李承清晰的记得这段历史,呵呵,此时不用,过期作废。

“港纸?你是香江同胞?”丁宝定其实有所猜度,只是当李承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时,他还是有些惊讶,笑道,“港纸支付,两万。”

“贵了!”李承笑笑,又指指那亭主右手边的一款相机说道,“搭上这款中海58三型折叠机,差不多两万。”

丁宝定心中暗骂,真特喵识货!今天柜台上两件宝贝,都被他看中。

“那不行!中海58三折叠机,单卖就得这个数。”他比划个八的手势,寓意八千!

“太贵!又不是中海58一!”李承立即反驳。

“中海58一未必就比58三折叠机贵!”丁宝定对相机研究颇深,不接受这种论调。

这位亭主的性格也挺有意思,看来真喜欢相机,两人立即争执起来。

没有谁对谁错,偏好问题。

泰勒不懂,低声询问李承,吵什么?

李承简单给她普及中国建国后的相机发展史。

“中海58一”是简称,全名叫做“中海58—i型135照相机”。

中海相机厂于1958年研制投产,它完全仿制德国莱卡3b型,制作极为精致,被戏称为“莱卡的中海版”,于1961年停产,总产量约在1100多架。

“中海58一”的出现,标志着新中国照相机生产走向正规,是第一批工业化生产的照相机。

又因为产量很低,再加上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留存在世上的58—型就更少了,也就更显得这款相机的珍贵,被收藏家视为照相机收藏中的珍品。

因为造价高昂,中海相机厂推出简化版,俗称“中海58二型”,这种相机的产量很高,约有六万多台,收藏价值大大缩水(别矫情,可没说没价值哦)。

因为“中海58一”机身庞大,携带不方便,于是在1959年6月,中海相机厂又组织人员,仿制一款德国爱克发isolette120折叠相机——这款相机最大的特色就是镜头可以缩入机体,镜头底板反扣,让整个相机显得小巧便携。

这便是李承提到的“中海58三型折叠机”,这只是行业内对它的称呼,正式名称为“中海58-型120折叠式照相机”。因为它是中海相机厂推出的第三款相机,因此习惯称呼它“中海58三”。

这款相机其实是不成熟。

因为伸缩镜头需要使用耐磨耐腐蚀的高能伸缩橡胶,以1959年中国的工艺水平,根本生产不出来这种橡胶,而第一批六十台“中海58三”所使用的橡胶,全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