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顽强扛起晚清“洋务运动”大业,为一堆不平等条约“扛锅”的近代“红人”,晚清重臣李鸿章,晚年一桩出名的风光大事,就是1896年出使欧美列国。
从是年3月28日自中海出发起,73岁的李鸿章先赴新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仪式,而后又陆续访问德法英美各国,几乎把西方列强“串”了一遍。
特别在此行的重要一站:德国,对李鸿章的热情接待,更到了极度认真细致的程度。
德国人提前通过各种渠道,获知李鸿章的各种喜好,甚至连李鸿章喜欢抽的雪茄烟牌子与玩鸟的嗜好,都弄得一清二楚,然后一一周到安排。
李鸿章的住处,也被安排到柏林最豪华的凯撒酒店,衣食住行“供张华美”,欧罗巴工业强国招待大清李中堂,那是真“给面儿”。
德国不仅礼遇周到,又因垂涎清廷庞大的军备采购,德皇威廉二世亲自陪同李鸿章阅兵,也就是被记录在案的“1896年6月20日阅兵秋操”,为让李鸿章看得清楚,德皇还特意下令军队拉近表演距离,虎皮椅上的李鸿章,也把凶悍德军各种娴熟的战术动作看了个满眼。
正是在这次阅兵秋操上,李鸿章发出令后人无比感慨的一声长叹“苟使臣有此军十营,余愿足矣!”——清廷如果有十营这样的精兵,我这辈子值了!
所以,李承很怀疑这件精美的德累斯顿台灯,是德皇威廉二世赠送李鸿章的礼品之一。
当然,这只是怀疑,更大的可能是李鸿章的随行人员采购回来的;另一种可能是德国使节赠送给李鸿章的礼物。
无论是哪一种,都代表着中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走眼了——这件西洋艺术品完全可以凭借“李鸿章”的身份,跻身中海博物馆的展厅。
至于那个戳印,简体字,是后来加盖的——建国后清理旧物时,往物品上盖一个戳印表明来自哪里。这个戳印,说明这件台灯来自李鸿章的“丁香花园”。
后世很多文物上都有这类戳印,最多的是“革委”印,其次“工农兵”,像“丁香园”这种专印,代表当成从丁香花园抄出来的东西很多,可以单独刻印。
丁香花园作为一个完整的园林建筑,为什么会被清理?那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后,丁香花园被改成中海广播电台的员工住宅,里面的东西自然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用的,需要收捡起来。
于是,这件名贵的欧式台灯,便被搬运到这座仓库,静静地尘封,一直等到李承为它吹净岁月的尘埃,重新焕发艺术品的耀眼光彩!
虽然这件物品可以进入博物馆,但李承没打算告诉马老或者周友根他们,他可以用这件东西的市场价值,换来更多更好更值得珍藏展示的文物。
在确定物品无恙后,他抬头对周友根说道,“这台灯卖相很好,我要了,周经理估个价吧。”
周友根估价八千元,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