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人,还是多方打听,最终在沈高镇找到的。
李承拍摄完照片,在擦黑之际赶往沈高镇,准备晚上找个酒楼宴请两家人。
他现在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电话联络付老,让他亲自和这两家付姓族人聊聊,看看能不能牵连起双方有共同记忆的先祖。
如果再没有结果,自己也算尽心尽力,问心无愧。
付明胜家是开小卖铺的,当街店面,家境不差,他爷爷付宗辉年近八十,耳清目明,与付老年岁差不多,因此吴伟听说李承想要让付老直接联系付家庄人,他首推的就是这位付宗辉。
李承一行赶到小卖铺时,一个面目清秀的小年轻,笑容满面的迎上来,这就是付明胜。
他对吴伟点头招呼,又看了李承和周典一眼,问道,“吴哥,还没找到消息么?”
吴伟摇摇头,将李承介绍给他,“小付,这是我老板李承。”
“哎,李老板好!”这两天,吴伟来付家好几次,付明胜已经知道他的老板是北美商人,只是没想到李承这么年轻,微微惊诧后上来和李承握手问好。
“明胜老弟,听阿伟说,这两天你帮了不少忙,太感谢了。”李承微笑着道谢。
“哎呀,帮什么忙,就是一两句话的事。走,李老板,吴哥,还有那位大哥,进屋子里坐。”付明胜不愧为南方人,虽年轻,可礼貌周全,周到细致,打招呼连后面的周典都没拉下。
临街二层小楼,一楼为杂货店,二楼住人,后面是一座小水泥地面院子,院子后面又盖了一栋二层楼,一层是厨房、饭堂,二层是居所。付明胜一家人五口人,爷爷付宗辉,付爸付妈,付明胜还有一位上学的妹妹,都住在这里。
付家人非常客气,端茶倒水的拿点心,幸亏李承带礼物上门,要不就还挺尴尬的。
坐下之后,李承自然问起付家庄旧事,尤其是二三十年代的事情。
付宗辉老爷子虽然年近八十,可精神很好,思维很活跃,话语中带有浓浓的江淮官话。泰州话与吴侬软语差别极大,没有上声变调,因此很多语气词显得很硬,有股子明代官话的“硬朗”。
这种江淮官话,对李承来说没什么大问题,他摆摆手谢绝付明胜的“翻译”,示意不用打断老先生的谈话思路。
老先生讲得很细。
沈高镇位于姜泰河沿岸,鱼米之乡,所盛产的“泰州红”大米,颇负盛名。在《道光泰州志》列“物产·谷类”时,“泰州红”排粇稻(即粳稻)第一,陆游更曾经赞过“香粳炊熟泰州红”。
历史上,沈高镇一直很富裕,泰州粮商天下闻名,姜泰河两岸的陆陈行众多。所谓“陆陈”是指“大米、大麦、小麦、大豆、小豆、芝麻六种粮食”,陆陈行就是粮行。
清末时,泰州有字号的粮商六百余家,三分之二位于稻河两侧,三分之一位于姜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