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合作扫屋

作者:炎宗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到。

“那就不用麻烦了,”李承指指邮票夹,“我稍后去津门,涂老板带我去花旗银行,在那儿直接用现金交易吧。”

涂嘉大喜,这是最好的选择。

从莫家村出来,没那么曲里拐弯,直接从祠堂后面的小门出来,穿过两条巷子口就到了“运河货郎”招牌下面——合着刚才进来,是涂家故意绕道的。

懒得戳破,李承笑笑,“涂老,两位坐我的车?”

“我有车的。”涂嘉摆摆手,指指不远处停着的一辆夏利,言语中还是有些自豪的——九十年代中能开小轿车的,都算有钱人,别管它是不是夏利。

周典对站在巷子口的吴伟打了个手势,不一会,车倒回来,涂嘉顿时不说话。

静海到市区,五十公里呢,这会都四点了,不知道赶到津门花旗银行,会不会已经下班,李承又给花旗客服去电话。

李承现在算是花旗的优质大客户,有固定的客户经理跟踪服务。这位名叫达纳的客户经理,很快帮他联系上津门这边。

这个达纳,已经服务李承两年,很有意思的是,连面都没见过——这是欧美银行为避免高端客户因银行职员离职而丢失,特意采取的措施。

听声音三十来岁,男性,挺健谈的,得知李承在津门,他还和李承聊起花旗银行对中国的“深厚”感情——没有中国,花旗银行不会发展如此迅速。

花旗银行与中国,这段历史李承也知道一些。

1812年,斯提耳曼家族创立的纽约城市银行(citybankofnewyork),是花旗银行的前身。一直到1900年,花旗银行发展得都不算特别顺利,不过是300万美元注册资金的州立银行,在美国都不能跨州服务。

改变出现在他们放眼远东的那一刻。

1900年,花旗银行作出影响家企业发展百年命运的决策——在远东的中海设立一家办事处,也就是中海外滩花旗银行。

时也命也,清政府当年签订《辛丑条约》,北美需要一家银行来管理庚子赔款,花旗银行作为当时第一家落户中国的美资银行,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晕!

此后,随着北美在中国的势力越发强势,花旗银行也水涨船高,业务突飞猛进。1907年拿到货币发行权,这对于一家稍有规模的商业银行而言,实在是……上帝的祝福。

此后,花旗银行四处开花,业绩节节攀升,二战爆发,花旗银行更是一枝独秀,这种情况一致持续到1950年朝/鲜半岛战争爆发,他们全面撤离中国。

改开之后,中美八十年代蜜月十年,花旗银行1983年再度进入中国,并于1987年在津门设立花旗银行津门办事处。

说起来还有件趣事,花旗银行的英文名“citibank”直译过来是“城市银行”,音译与“花旗”也不谐音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