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学档中——同样没有标准答案,评判也如将道般,将由他们自己做出,用自己一生的实践来做评判,最后归入他们的“文以载道”档中,供后辈子弟学习经验,吸取教训。
萧琰在经辩堂时终于体会到什么是文架,她觉得宁愿打十场武架,也不愿意打一场这样的文架,简直是唇枪舌战更胜刀兵,其酣畅淋漓处又让人止不住击掌道绝。
一个上午的经辩结束出来时,她还沉浸在其中,只觉许多堂兄堂姊的辩论简直字字珠玑,让她心中有些困惑的事情也豁然而解,不由深刻理解何谓“大道相通”,文武之道虽然相反,一些道理却是相通的啊。
她觉得对二曾伯祖说的“武道信念”的理解又进了一步。
中午就在经道堂用膳,和十四叔和其他几位族叔夫子一起。
用完午膳,十四叔领她在经部行走,边走边说道:“文道堂里有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诸家学说,萧氏子弟可以只精一道,但须通读其他家的学说;可以推崇一家学说,但不可因此完全贬抑其他家学说。各家学说能在春秋战国创立并流行,自然有它的精妙处。做学问,要有坚执,但不能偏狭。……
“在咱们河西,重建文道堂的先曾祖名讳钫,他是儒学大家,建堂时就说:你可以贬斥某个学说,但你不能看扁这个学术,除非你自认为能与创立这个学派的贤者比肩,你才有资格说‘你说的都是狗屎’;当你还站在山脚下需要仰望时,你有什么资格批判山峰?做学问要低头,高抬着头只能让人看见你鼻孔里的鼻屎。”
“哈哈哈!”萧琰听得大乐,觉得这位曾祖说的太有道理了。
萧琰在文道堂的承道堂里看见了一部部的厚书,按照不同类别的成就,写入了萧氏历代前辈的事迹。他们中有德行出众的,也有经学论著闻名的,还有做官有成就的,讲学一生桃李无数的,除此之外,还有各种以技做出成就的,农技、匠器技、建筑,方舆,河渠治水……还有经商,为萧氏创造巨大财富的俊才。他们,都收录在《萧氏承道录》里。
十四叔说:“不是《萧氏英杰录》,是承道。承载我们家族的道。就像一艘大船,要开动,就需要各样的位置都有人,都跑去掌舵,谁去撑篙,谁去拉帆?所以,士农工商,都要有。都去做官,哪有这么多的官可做?而且还挡了人的道,做官就是独木桥,一半的桥都被你这个家族的人占了,让其他人怎么上桥?阻了太多人的道,就会被太多人联合起来,铲倒你,推翻你。萧氏就算再强大,能跟世道相抗吗?所以,退一退,让一让,反而道路更宽广。……”
十四叔背着手道:“咱们萧氏在大梁朝时,有十几万宗族子弟,远支的已经没了爵位,没了皇室给的俸禄,怎么过活?都抢着入仕为官,有才的还好,没才的就要走门路,把别人的位置给占去,结果一半是禄蠹,腐了自己,也亡了国。咱们萧梁王朝倾覆,有很多原因。这些,都是教训,要重新站起来,就要吸取教训,不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