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三章 情境之中见取舍

作者:君朝西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则的利益诱惑面前,萧琰没有夺舍,而是选择封印自己大部分的元神力量,寄神于那只乌龟中。

但是,她的元神封印超过四分之三,很不完整,这对她感悟空间崩溃之地的道则必定有影响。虽然直接夺舍也要封印部分元神才不至于让乌龟的肉身崩溃,但封印的元神部分要小一些。而且重要的是,夺舍之后是直接感受,而不是隔着乌龟的身体间接感受,这就好像隔着玻璃看世界,再透明清晰,也没法跟直接看天地相比,对萧琰感悟道则当然更有影响。

遇到这种机缘,能多得一分感悟都是珍贵,休说只是抹掉一只龟的生命,就算杀人也不会有人迟疑。

但萧琰选择了与龟共存,而不是舍之尽取。

这是心怀慈悲的正心。

天地育万物,对万物都有慈悲。佛门也讲慈悲,不杀生。但天地的慈悲跟佛门的慈悲不同,母亲曾经说,佛门不杀生只食素为的是不沾业果,这种慈悲是保护佛门弟子的修行。萧琰的慈悲不是为了修行,而是对生灵怀怜悯之心,不任意践踏。她的元神附于龟身已能达到感悟的目的,如果夺舍龟,就是因感悟的贪欲而生杀念,此谓之“因利而害物”。萧琰如果这么做,她的正心就破了。

阿泰这只龟肉身坚硬不同于寻常的龟,但也不能长时间承受萧琰的元神,萧琰在那只龟的肉身达到承受极限前就果断退出领悟、退出幻境,而此时她对崩溃之地的道则并未领悟完全。

这是她在利害之前,取之有度。

阁主认为这一关她的道心又守住了。

虽然萧琰已经知道这只是幻境,那只龟死去也是虚幻,不是真实。

然而道心就是修者的心念,“心动”即道心摇曳,无论真实还是幻境,只要起了心念,就会映射在道心上,让道心蒙尘。

知道是幻境仍然持守自己的心,才是道心如磐石,明月照清溪。

萧琰小时候读道藏之基的《道德经》,经曰:天之道,利而不害。

她思索后对母亲说,利而不害,这这天道才能做的。人要修道,但不是将自己修成天道。

天道无私无欲,故能利万物而无害。但万物存在,天道就存在,天道利万物,即是利自己,这是统而合一的道。

可是修者不同。

修者是与天道争命,摆脱天道之下万物必有生灭的桎梏,才会走上修道之途。而争命,就是争夺生机。只要是争,就不可能利而不害。

人生的修行总是会遇到各种利害,而在利害面前,如何取舍,才是个人持守的道心。

萧琰觉得自己不是无私无欲,亲情是欲,修道是欲,怎么能无欲呢?她不会弃情,不会弃道,那就不是无欲。所以她的心做不到“利而不害”,她的正心也不是慈悲利万物。

但是,她也不认同“为利而害”,见利就上,这跟红尘世俗中汲汲于功名利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