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大唐使臣的拉尼尔宫宴会改在王宫广场上,也不是头一回,在国王雅尼斯的记忆中,最盛大的当属忒拉西乌斯国王当政时:三帝国协议的中西洲自由贸易通道开辟,一直延伸到黑海和爱琴海的争端海域也在大唐帝国的协调下辟出公共海域为自由贸易商道,身处爱琴海南端的克里特王国直接受益,那年夏月大唐高宗皇帝派遣祝贺奥林匹亚节的使臣到达克里特时,忒拉西乌斯国王就在王宫广场为使臣举办了盛大隆重的欢迎宴会,全城公民在广场上大街上跳起圆圈舞,歌声不停,酒宴从广场摆到大街上,全城公民狂欢三天三夜……盛况记于王宫的史册中。雅尼斯有些遗憾的说道:“双鹰在高空盘旋,地上的人们载歌载舞,目光仍不能忘了守护。”那种狂欢无忌的盛况眼下是不能实现了。
萧琰回答道:“国王陛下不必遗憾,盛况还会再有。那时,不止三天三夜,长鲸安卧,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国王大笑,举杯,“年年岁岁。”
萧琰微笑,举杯,“岁岁年年。”
帝国和王国的结盟就在“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中默契达成。
至于细节当然是王国大臣和两位副使磋商的事。
……
广场宴会一直持续到晚上。
公民们手拉着手,在广场上围成了一个个圆圈,广场上围了一圈又一圈,广场下的街道上也是一圈又一圈,分成大区,由广场圆柱台上的歌者领唱,男女老少应和,脚飞起,裙摆和袍摆飞扬,这就是克里特的“踏歌”,唐人称为圆圈舞。大唐使团成员都学过,到克里特不跳个圈圈舞,就像到大唐不踏歌一样,怎么可能呢?
除了重要的留守人员外,全城三十多万公民几乎都参与了进来,一圈又一圈,以国王王后和萧琰为中心,如迭起海潮一般,一潮起,又一潮退。
从上午到中午到晚上,人们踏歌、饮酒、用食,欢乐得不知疲倦。三十多万公民都和萧琰共踏歌,每一浪“海潮”,就是一圈不同的公民,不拥挤,不抢位,热情又井然有序,显然是有组织的。但在萧琰的眼目神识下,并没有官员去组织,也没有侍卫维持秩序——当她笑着同意王城公民的圆圈共舞邀请后,公民们就欢呼着,然后各处就有公民代表出来指挥,很快就有了层次分明的踏歌圈子。
这让她很惊讶!
大唐的军队有这样的纪律和高效;大唐的士人也能很快选出代表形成秩序;但大唐的普通百姓,即使是礼仪平均素养公认最高的帝都百姓,也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安静有序的公选出代表并形成井然有序的队列。
雅尼斯国王说:这是按街分大区、按宅号排序分小区,无论集会还是选举,都是如此,公民早已经做习惯了。
圆圈舞的每一圈都是五十家,当处在街道上时,这个大圈分成了相邻的十几个小圈,踏上广场上,就汇合成了大圈;而在这个大圈中,又选出了十九、二十九或三十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