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亮防范陶侃,但心里更加厌恶王导,眼下的内讧绝对不能错过!
此时,他话锋一转,为陶侃辩护了起来。
“陛下,臣未奉圣命,擅自调军截击路永,有违朝廷法度,请陛下治罪!然臣不得不说,此次大战朝廷虽然损失巨大,但全由叛贼路永挑起,陶刺史被逼无奈才发兵自卫,给朝廷去掉一大祸害。”
庾亮竟然和陶侃站在一起,还为他辩护,王导真没想到。
“欣喜的是,现在,叛贼苏峻祖约所有余孽皆已荡灭。虽说有不小损失,但是,刮骨疗毒,虽然肢体疼痛,毕竟去除了毒瘤。臣认为,陶刺史应功过相抵,免于治罪!”
王导坐不住了,这二人要是勾结在一起,对自己的威胁更大。
“庾太守此言,老臣觉得可笑,口口声声说路永栽赃荆州,有证据吗?怎么不说有人在栽赃路永呢?况且陛下早就下旨,大赦了路永,可太守仍言之凿凿说路永是叛贼,这样公然诋毁大赦旨意,将置陛下于何地?”
王导这么一怼,庾亮的确是言语不周!
“至于江州工事,陛下,列子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老臣想赘述一下,听完之后,便知是非对错。”
接着,王导娓娓道来。
有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干的。因为他发现邻居走路鬼鬼祟祟像是偷斧子的,神色躲躲闪闪像是偷斧子的,说话支支吾吾像是偷斧子的,动作态度一言一行,没有一处不像是偷斧子的。
可不久之后,他在自己院子里的一个土坑中找到了丢失的斧头,原来是一次用完后随手搁在那里。
第二天,他再看邻居,言行神色动作态度,没有一处像是偷斧子的。
这个故事,朝臣都听得懂,悟得出,争斗的天平逐渐向王导倾斜!
王导果然善辩,用一则典故切入话题,而且,非常贴近。
意思无非是说,路永身为江州刺史,在自己境内敷设工事,违反了哪一条朝廷律令?
他又没有越境跑到荆州地界上打造工事,为何荆州会如此敏感,而不惜放弃守边之职悍然发兵,里面难道有什么隐情?
几位大臣交头接耳,似乎在为王导鸣不平,庾亮焦急万分。
王导见事有转机,又言道:“诸位大人,敢问,邻舍在他自己的园中搭建篱笆,你们会仇视吗?老夫想来,坦荡无私者都不会这么想。而事实上,恰恰有人会仇视,那么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种。”
他自问自答,把矛头对准陶侃。
“一是他觉得邻居很可疑,以为邻居要打他家东西的主意;二是他自己觊觎邻舍家的东西,总之是心怀鬼胎!”
王导口若悬河,陶侃始终保持沉默,而庾亮却跳出来质问道:“丞相口口声声说陶大人有私心,未免太无端了吧。”
这个问题正